搬进新家园 开启新生活 ——九院入驻永丰产业基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1.06.01
【版次】第2版(综合新闻)
【入库时间】20110920
【全文】
初夏的北京,阳光和煦。从京西永丰路一路向北,不远处的百旺山清晰可见。远远地,就能看到“航天电子”几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里,就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九院的“新家”——九院永丰产业基地。
对于九院员工而言,自2003年至今,隔几年搬一次“家”成了惯例。去年8月份,九院终于结束了“游击作战”的历史,在这个充满现代气息的产业基地开始了新的耕耘。“新家”将会给九院职工的工作、生活带来哪些变化?请跟随记者的笔触,一起去感受“新家”带来的新风貌。
改革调整初见成效
企业发展开启新篇
“对于新的家园,我们期待已久。展望未来,再也不用顾虑实现梦想的空间。”
步入九院新区,现代化企业的生机与活力扑面而来。崭新的机器在宽敞明亮的厂房里有序运转;科研人员聚在一起就技术问题热烈地抒发真知灼见;先进的信息化设施静静地为科研生产保驾护航……
对于现代企业而言,一流的人才和一流的设备,都是助推企业快速发展的有力“抓手”。而对九院这支“航天电子”的国家队而言,相比于人才队伍“软实力”的“蓬勃发展”,受制于专业布局分散、地域跨度大等原因,以主体技术创新能力为代表的“硬实力”则稍显不足。
眼前浮现的一幕,对九院职工而言,已经期待很久。自2003年航天电子专业重组以来,九院一直致力于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管理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和新兴产业中心。而受制于科研条件的限制,这些中心的发展稍显滞后。
让九院职工兴奋的不仅只是“专业融合平台的建立”,还有因此带来的科研生产条件的巨大改善。相比于以前的“游击作战”,“乔迁新居”后的九院无论是科研生产条件改善还是能力提升,用“天翻地覆”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九院发展计划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九院永丰基地的建设,为九院的持续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该负责人告诉记者,九院所属的13所时代光电公司的科研生产面积比过去增加了1倍多,而且新厂房里采用了最新的信息化设施,不仅工作效率翻一番,而且产品质量可靠性大大提高。公司也因为信息化设施的引进和使用,吸引了众多航天同行前来参观学习,成为了九院对外交流一张亮晶晶的“名片”。同时,由于工作环境的改善,让更多胸怀理想的科研人才有了更广的用武之地,一大批博士、硕士投身九院航天事业,新基地建设对九院的人才引进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新设备的引进和新设施的建设,无疑让摩拳擦掌的九院职工有了更广阔的空间。原先很多“作坊式”的新技术研发,如今已形成了体系化、规模化的发展格局。航天电子系统集成、无人机等一系列亟待“化茧成蝶”的技术有了“孵化”的肥沃土壤。“九院以永丰基地为代表的产业基地建设,使九院整体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更重要的是为院‘十二五’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能力基础。”
采访中,该负责人无不自豪地告诉记者,充满无限活力的产业基地建设,让他们看到了九院更美好的明天。
“南征北战”无怨无悔
兢兢业业建功航天
“尽管上班之路非常辛苦,但是我们仍然非常热爱岗位。这点付出不算什么。”
星期一早上,北京的早高峰来势汹汹。记者驱车从西南三环赶到北五环外的九院,20多公里的路程用了整整两个小时。这让记者深刻为了错开早晚高峰,目前九院采用的“早上七点半上班,下午四点半下班”的超常规工作手段。“这些年,航天高速发展,我们很多时候并不能完全做到正点下班。”采访中,九院职工小王告诉记者,每天她花在路上时间要长达3个多小时。
目前,九院在永丰基地上班的职工50%以上都住在南苑,仅仅一个单程就需要50公里路程。“每天早上6点就要出门,如果稍微晚一点,就可能要迟到很久。”王蕾告诉记者,为了节省出行成本,他们很多人已成为时髦的“拼车族”。
在这样的情况下,九院领导深刻地体会到了“远距离上班”给职工生活带来的不便,他们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新修了设施完善365天不歇业的食堂,“每天到达单位后,在窗明几净的食堂里,享受一顿可口的早餐,能为自己一天的工作‘加注’充足的能量,那种感觉真是太好了。”小王告诉记者。
针对员工关心的住房问题,九院已经开始着手建设员工单身宿舍,并将在不久后就能正式投入使用。“到时候我们的单身职工就能结束每天‘跋涉’的日子,这样能以更加饱满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了。”永丰基地公共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由于距城区较远,这让我们的员工上班变得非常辛苦,我们通过增加饭补和车补等形式,来补偿我们员工的辛勤付出。”该负责人告诉记者,尽管上班变得“遥远”了,但是职工却鲜有抱怨,大家依然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默默无闻地演绎着航天人的奉献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