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出终有报 云岗新气象:———三院13年不懈努力实现燃气管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08.03.21
【版次】第3版(产经综合)
【入库时间】20110412
【全文】
前不久,三院举行仪式,热烈庆祝燃气管道化工程全面竣工,为该工程13年的不懈努力划上了圆满句号。
已经65岁的三院前行政基建部部长董锋,总喜欢站在窗台前品味万家灯火的云岗街景。对这位老同志而言,13年的时间让云岗实现燃气管道化,个中艰辛,旁人难以体会。或许时间能够证明,他们所做的事能够在推进云岗发展中留下可圈可点的一笔。
让三院职工不再搬煤气罐
2000年以前,扛着煤气罐,气喘吁吁地从楼下扛到在楼上的家里,成为那个年代很多航天人的记忆。
上个世纪90年代,三院领导把“五化”———住房康居化、环境家园化、燃气管道化、电话普及化、道路网络化,写入了三院的“九五”规划中,而在这“五化”中,难度最大的当属燃气管道化。
1994年,我国“西气东输”工程途经云岗附近,时任三院副院长、云岗地区天然气工程联合建设指挥部总指挥的孙述廷认为,这是云岗燃气管道化难得的机会。经过两年的悉心调研,他们撰写的调研报告得到了北京市、北京市天然气公司和当时的航天总公司的支持,成立了三院燃气筹建办公室,王文俊出任主任。
当时他们认为,既然天然气管道从云岗附近经过,只要在途经的管道上打一个孔,就能让大家都能用上管道天然气了。经过调研,他们发现这个想法太幼稚了,不仅要花费超过1亿元的巨资,同时,铺设管道天然气还要涉及搬迁、集资、布线等诸多问题。
钱,从哪来?工程,如何实施?
现已退休的原院党委书记许祖凯后来介绍:“这是我院经历的最艰难的一次决策。”
拿到原航天总公司和北京市天然气公司同意的“尚方宝剑”后,三院燃气办请了设计院做了两套方案,最终决定:从北京市天然气总站所在地衙门口输送到云岗,经过调压后,再由一条管道输送到各家各户。
铺设从衙门口到云岗这条路用了1年零8个月。管道铺设经过永定河就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永定河的防汛地位和长江、黄河一样举足轻重,每一块古砖都是文物。为了不破坏永定河的原貌,保证汛期天然气管道的绝对安全,输气管线铺到了地下8米多深处。
“我们还是幸运的,得到了北京市委市政府、市公用局、市燃气集团公司以及市天然气公司的大力支持。”孙述廷介绍,在他们的支持下,云岗管道天然气于2000年5月16日全线接通开始通气,经X射线探伤、打压试验,验收全部合格,安全供气运行至今,标志着该工程最关键的部分胜利完成。
天文数字:1.1亿元造价
1996年,看到调研报告上的“1.1亿元”这个数字,董锋曾倒吸了一口凉气,心里凉了半截,那时他的每月工资只有200元左右。再经仔细测算,发现没有1.3亿元,工程很难完成。
没有钱,就等于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他们曾多方寻找解决办法,在拜访房山区政府时,提出了“费用平摊,天然气共享”的方案。房山区领导对这个方案非常认同,最终同意天然气管道建设费用各自承担一半。这一下就把三院云岗的“包袱”减少了3000余万元。
天然气通到云岗后,三院燃气办采取了“集资”的形式,按照测算,一户需要交纳2500元费用。在当时,2500元对一个普通人家而言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眼看费尽千辛万苦铺好的天然气管道,到了家门口却遭遇重重困难,孙述廷、董锋又着急了。他们率领一支“演讲团”挨家挨户动员,去讲述为什么要引进管道天然气。
为了节省成本,天然气到达云岗后,三院承担了大量的工程任务,所有的工程都是通过招标来完成的。最终,原计划1.1亿元的造价,最终不到8000万元就拿下了。董锋告诉记者,他干了这么多年工程,第一次遇到实际支出比计划造价要低这么多的情况。
采访结束时,记者应邀来到了三院燃气筹建办公室。几间临时搭建的红砖平房是王文俊和他的5位同事工作了十几年的地方。王文俊告诉记者,走在大街上,不时有人告诉他“你们可办了一件大好事啊”,听到这样的话,他总是觉得特别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