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朝夕 更争未来:———三院三部开展两种“冲刺”、加强总体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09.11.26
【版次】第1版(重要新闻)
【入库时间】20110412
【全文】
时近岁末,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各单位投入了“年末冲刺,决胜全年”的攻坚战役中。在这样的氛围中,记者来到京郊云岗,聆听了三院三部在“冲刺”中召开的“头脑风暴会”———他们在为今年任务奋战的同时,已经开始谋划来年工作。
三部主任高文坤告诉记者:2009年,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三部经营收入有望突破10亿元大关,与2008年收入相比,将实现超过10%的增长。“三部现在关注的重点不仅是经济指标的增长,我们已经在全面谋划‘十二五’期间的工作。对于总体部而言,只有超前规划,才能赢得更多的主动权。”
战略领跑 预研为先
“三部承担的全部都是国防型号任务。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历史证明:如果‘预研’和‘在研’出现断裂,我们起码需要10年的‘恢复期’。”
岁末,当记者走进三部的试验室,被“冰火两重天”的氛围所感染。一方面是“年底冲刺”的紧张,每个人都像是一部开足马力的机器,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另一方面则是“华山论剑”的激烈。会议室里充满了浓重的火药味,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就某些关键技术问题进行论证,但更多的讨论是通过集思广益的形式研讨今后的发展战略。在这样的氛围下,“关注眼前,关心未来”已经成为每个员工的工作理念。
很多国际知名企业都把未来的企业竞争定位为“战略竞争”。对于立足军品的三部而言,积极跟踪国防形势和军事动态,不断调整发展战略,成为当前三部员工的关注核心。
今年年初,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总经理许达哲提出了“保持飞航领域的绝对优势”的要求。按照这一要求,三部立足飞航导弹、无人机、空天飞行三大技术领域,在完成国家交给的型号任务的同时,积极关注科技前沿,抓好型号的预先研究和体系建设。
三部员工深知,一流的企业需要永远走在客户需求的前面。为了加大对预研工作的支持,三部在政策上给予了一定倾斜。
“相对于在研工作,我们更觉得预研工作就像在坐‘冷板凳’,需要多年默默地奉献,其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都相对匮乏。但是如果预研工作不跟上,没有这群‘站在潮头的人’,飞航事业将面临着极大危险。”三部一位管理人员告诉记者。为了鼓励更多的科研人员投身预研工作,三部在考核、职称评定、福利政策上都给予了一定的支持,给从事预研工作的技术人员免除了一定的后顾之忧,营造出了一个“在研、预研齐头并进”的和谐的工作环境。
以人为本 赢得未来
“三部现在拥有90余名博士,占三院博士数量的1/3。拥有硕士430余人。高知群体是三部最宝贵的财富。我们相信,只有员工把个人发展和企业发展融为一体时,才能创造出最大价值。”
每年招聘工作结束后,三部领导都会对新进人员名单看很久。每一个新员工的情况:年龄、专业、性别、籍贯……这些微小的细节,都纳入了他们关注的视野。
三部近年来积极倡导“开放式管理”,在这种管理理念的支配下,普通员工是工作的第一决策者和执行者,管理层则负责为员工做好服务保障工作。
员工为工作,领导为员工。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员工的主人公意识被调动起来了,更好地激发了他们的工作热情。有一次,三部领导得知,一位技术骨干由于长期出差,且基于工作的保密需要,对妻子的询问置若罔闻,导致妻子要和他离婚。一统计,领导们发现,这位技术骨干一年365天竟然有313天在试验基地执行任务。三部党委领导立刻登门向这位技术骨干的妻子解释并道歉,最终消除了误会。
这件事对三部管理层触动很大:家庭是事业的大后方。要想让员工免除后顾之忧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组织需要加大对员工的关心力度。现在,三部向参加试验人员家属发送“绿色通道”服务卡,实行“一对一”服务;了解员工思想动向,开展“排忧”活动。这些爱心举措化解了不少家庭的矛盾和纠纷,也让三部职工能以最佳状态投入到年末的“冲刺”中去。
征程路漫漫,三部员工已经在绘制下一个5年的蓝图。在愈发丰厚的人才储备下,三部未来发展的轮廓正逐渐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