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镜头折射和谐愿景:———一院12所打造“和谐家园”侧记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08.02.15
【版次】第4版(企业文化)
【入库时间】20110412
【全文】
走在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一院12所的走廊里,一股清新之风迎面扑来。走廊里每隔几米就有一颗葱绿的盆景,枝叶繁茂,张扬着无限生机。透过明亮的大飘窗,斑驳的阳光照进宽大的办公室,温暖而又和煦。工作人员虽然行色匆匆,脸上却洋溢着热情的微笑。站在这里,打量着井井有条的四周,人的心情也不由得轻快起来。
“工作本来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希望能够为所里的职工提供一片工作和生活的乐土。”所长刘继忠说。很快,记者便从他的话中感受到了“和谐家园”四字的魅力。
单身职工:“生态社区”当宿舍
26岁的小李,刚刚从北京理工大学毕业不久。每当和同学聚会聊到住宿条件时,他总会有一种莫名的自豪感,因为单位提供给他们的住宿条件羡煞旁人。
这几年,12所对人的生存状态格外关注。年轻人刚毕业,不可能买房子,租房子也有些捉襟见肘。在充分考虑了他们的难处后,为了免除其后顾之忧,12所党委决定由单位出面购买一些“商品房”,用作单身员工的“公寓房”。
为了让年轻人住得舒适,同时上班方便,该所领导亲自带人进行实地考察,最终在“远洋山水”人文生态社区购置了20套商品房。此外,所里还为每个宿舍提供了热水器、洗衣机、电视机、空调等家电设备,预计到今年3月,所有的单身青年就都能住到新宿舍里去了。
小李说:“古人云‘安居乐业’就是这个道理。下班后回到自己温馨的小窝,一天的疲倦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
青年员工:在培训中成才
青年人是12所的未来。据介绍,12所领导班子里已经有了70年代生的人,中层干部里也出现了一些“80后”,整个队伍呈现年轻化的态势,极富热情和朝气。
12所非常重视对青年员工的培训和再教育,并作为一项制度来严格执行。每月的第一个星期被默认为所里的“学习周”,通常会请一些知名专家前来讲课。此外,12所每年还出资支持青年们接受短期培训甚至攻读学位。在采访时,有一个小伙子拿着申请单请刘继忠签字。经过询问,才知道这个小伙子马上就要去北大读书了,而该所每年约有20个年轻人能和他一样出去深造。
刘继忠说,目前12所主要按照三个发展渠道来培养人才:管理人员、技术领导和核心人才,“所里为每个青年员工都制定了一个完整的职业规划,希望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的潜能。”
技术骨干:工作少了后顾之忧
年富力强的技术骨干是推动12所前行的一支重要力量。然而,员工、爱人、家长、子女等多重身份,有时让他们觉得“分身乏术”,尤其是航天型号任务比较饱满的最近几年。该所领导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每次进试验场之前,都要对他们的家庭情况进行调研和分析,尽量帮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某型号任务发射在即,刘德勇的母亲病危。紧急关头,该所领导从同一型号、同类设计人员中选拔出另一名设计人员去试验场,让刘德勇留了下来,全心全意照顾家里。当施阳正在试验场执行任务的时候,他上高中的儿子突然患病。该所领导了解情况后,也及时派人把他替换了回来。
刘继忠所长说:“母亲病危、孩子生病都是人生中的大事,我们必须替员工着想。”
离退休职工:“夕阳红”绽放光彩
航天人勤勤恳恳,忙碌了一辈子,早已把工作当成了生活的一种习惯。正因如此,很多人离退休后待在家里,很是难受。在12所,离退休职工占到了全所员工数量的40%左右。
党委书记杨旭在和离退休职工聊天时,了解到他们对集体生活的依恋。很快,根据离退休人员的居住范围,12所成立了“一个站四个点”。“一个站”指的是永定路大院里的一个占地1000平米的活动中心,这里有书画室、阅览室、会议室等,老人们可以在这里打乒乓球、打台球,高兴起来还能唱唱歌、跳跳舞。“四个点”则分布在南苑、五棵松、玉海园、兆丰园四个小区,都是由一套完整的房子改造而成的,老人们可以在这里聚会娱乐。
一大清早,活动中心就已经聚集了很多老人,他们悠闲地喝着茶,聊着天,自在地享受着生活的乐趣。“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看着这些‘老宝贝’们开开心心,我们的心里也觉得特别踏实,觉得这才是真正的和谐家园。”刘继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