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大会战一切为成功——神舟八号飞船发射现场见闻本报记者黄希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1.11.02
【版次】第2版(专题报道)
【入库时间】20120210
【全文】
进入10月,戈壁滩上的胡杨层林尽染,就像一团团橘黄色的火焰一样,几乎都快燃烧到了天际。而对在这里奋战“神八”任务的航天人而言,在他们眼中看不到美景,看到的只是对我国首次交会对接任务成功的渴望。
对于一支成熟的技术队伍而言,稳扎稳打,步步向前,在“技术实战”中不断锤炼技术、提升能力才是他们真正的追求。在执行“神舟八号”任务的过程中,每一个人就像一个坚强的勇士,确保自己的技术阵地万无一失。随着11月1日神舟八号飞船的成功飞天,对所有参试人员而言,他们不仅收获了成功与喜悦,更是彰显了中国航天人应对重大挑战的自信与从容。
神九感冒神八吃药 三天三夜集智攻关
吃饭时食堂“唱空城计”;走路刮起“跑步旋风”;拨打电话语气急促……再次来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记者感受到了这里的“快节奏”。
“‘天宫’在天上等着‘神八’赴约,这对飞船的发射窗口提出了非常严格的要求。”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童旭东向记者一语道破了紧张氛围的缘由。
然而,正当大家紧锣密鼓地为转场工作做准备时,从北京传来的一个“消息”让每个人心头都骤然一紧。
10月22日下午4点,正在北京做试验神舟九号飞船在进行整船热试验时发生了意外情况。“神九”上的CTU(计算机核心单元)在一个特定的温度段发出指令时,遥测信号丢失。“这意味着如果飞船在这样的情况下接收这样特殊的指令,飞船瞬间会与地面失去联系。一旦出现这样的意外,后果不堪设想。”童旭东告诉记者。
按照原定计划,再过两天,“神舟八号”船箭组合体将结束测试区的各项工作,运往发射阵地,火箭发射进入“倒计时”状态。根据航天质量管理条例,相同批次的产品出现问题,要开展举一反三工作,及时剥离问题,确保飞行无隐患。而当这个消息传来时,距离船箭组合体转运时间只剩3天了。
怎么办?是“冻结状态”全力举一反三,还是边查问题边推进工作?此前,在“长二丙”失利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和长二FT1火箭试验队冻结了10天的工作,等待“长二丙”的事故调查。此刻,“天宫”已经在太空调整好姿态等待“神八”到来。神舟八号飞船的发射窗口有非常严格的要求,一旦错过,下次“太空约会”的时间就要大大延后。
在第一时间,集团公司组织了“两总”迅速研讨并开展攻关。在问题发生当天,“神九”上的CTU被立即运抵西安,同时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执行任务的专家连夜赶到西安,进行集智攻关。大家达成一致,既要继续对该问题进行定位、复现,找到问题,同时又要做好“神舟八号”相关预案。
一场“三地大协同”的攻关战役就此打响。北京、西安迅速启动了对“神舟系列”其他产品的验证试验;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执行“神舟八号”任务的试验队员很快启动了“拆神八”的预案。
“拆卸工作非常复杂,抛开操作上的风险不说。仅仅从正常的操作工艺程序来说,就需要4天的时间。那将意味着错过发射窗口,发射日期将顺延到11月5日。假如再受天气等因素的影响,将会给决策带来重大风险。”童旭东向记者解释道。
时针一分一秒走过,每个人都在等待西安试验的结果。原定在10月25日上午10点举行的CTU归零会议一推再推,从10点推到下午3点,又从下午3点推到下午5点,又推到晚上8点……
晚上9点半,当北京、上海、西安、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四地的专家都悉数到场时,报告人带着“新鲜出炉”的报告还在路上,大家都在焦急地等待着。
会议很顺利。经过前后方试验队员3天3夜的鏖战,得出了两个结论:一是出现问题的只是一个特定的温度段,只会出现在地面试验上,飞船在飞行中不会遇到;二是不会给飞船发出该条指令。而即便出现故障,飞船团队也有预案能够顺利解决这个问题。
经过来自4地的150多位专家的“集体会诊”,做出“不拆卸神八CTU”的决定,保持了“神舟八号”的原有状态。当大家集体鼓掌通过时,飞船总指挥尚志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而当火箭总指挥刘宇通过电话在第一时间获悉这个消息时,也表达了内心的喜悦。
“现在回头来看。这个决定非常有价值。尽管该问题是由于我们的产品不够‘强壮’所致,但是从大家的应急反应来看,证明了载人航天团队特别能战斗,在关键时刻,基于对产品、系统的全面试验,做了一个非常果断的决策。”童旭东感慨地说,只有工作做细了,才能有这种果断“拍板”的勇气和自信。
一切为了发射成功 大战面前从容应对
随着“神舟八号”发射的日期临近,被人们亲切称为东风航天城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都会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关注的焦点。
从神舟宾馆往北的一条大街是这里的“主干道”,道路两旁的路灯都是模拟“长二F”的造型制作的。因为有一个大广场可供娱乐,平常当地的很多居民喜欢在这里跳舞,航天人亲切地称之为东风航天城的“王府井大街”。担负任务的发射试验队员平常都喜欢利用休息时间到这里散步。
最近,散步的人少了。除了天气变冷外,临近发射工作日程更是主要原因。
10月27日,晚上7点,饭点已过,来五院发射试验队食堂就餐的人稀稀落落。刚从技术区测试回来的段毅一边扒着碗里的饭一边说:“原定6天的发射区的测试工作现在压缩到5天了,常规的电测工作也因此减少了半天,为了确保进度,大家都在加紧测试。如果一切正常,9点能回来吃饭。”食堂的负责人感慨地说到,这支队伍太苦了,天天都在加班,给他们送饭是经常的事。
临近发射,平时还算正常的工作节奏一下子就“提速”了。对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工作人员而言,周末“自动消失”,晚上通宵熬夜也是家常便饭。载人航天工程发射场系统总设计师、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总工程师陆晋荣记不清有多少天没有回家吃过饭了,他每天和工作人员们一起穿梭于各个厂房,对每一个操作细节千叮万嘱,“越是临近发射,越是不能浮躁。只有工作做细了,成功才能有保障。”
天气渐渐转凉,发射日临近,同时意味着回家的日子触手可及了,很多人对这里难忘的集体生活表示了无比的眷恋和不舍。火箭发射试验队负责政工工作的刘兰已经在发射场连续工作了3个多月,对回家充满了渴望的她发现自己对这里难以割舍。她在自己微博里有这样一句留言:从宿舍到食堂,多少天不知道多少次一个人在默默地往返于这条路。临走时,开始有点舍不得它了,眼眶湿润了……她的这条微博,引起了不少“战友”的共鸣。和她一样,很多执行此次任务的队员已经在自己心里播下了“载人航天情结”。
分离是为了再相逢。明年,“神舟九号”、“神舟十号”将相继“问天”,这支队伍会为了同一个目标再次集结,再创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