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 也能绽放美丽:———航天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面面观(本报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08.07.03
【版次】第4版(企业文化)
【入库时间】20110412
【全文】
如果把航天产品比作成一件精美的华服,科研人员是这件华服的设计师,那么技能人才就是把华服从蓝图变成现实的“裁缝”。一件美轮美奂的产品,最终需要从蓝图上走下来。
从一个个螺丝钉到伫立在塔架上的火箭、卫星、飞船,技能人才在其中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作为航天队伍中一支数量庞大的“兵团”,技能人才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被公众所认可。
在航天两大集团公司,技能人才已经占到了员工总数的近50%,用半壁江山来形容技能人才在航天产业中的地位毫不为过。技能人才在航天系统中的生存状况如何?记者近日走访了他们中的几位。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句广为流传的海子的诗歌,是三院239厂首席技师戴天方的座右铭。
戴天方说自己是赶上了好时候。
1989年,戴天方从学校毕业分配到了239厂,成为了一名普通工人。当时的社会风气,崇尚知识与学问,工人无论在收入上还是在社会地位上,和科研人员相比,都有不小的差距。
不到一年的时间,同时来厂的42个人只剩24个人。“那时候,我们的收入连餐馆的服务员都比不上,加之很多人认为当工人没前途,所以干不长就走了。”
“我觉得自己能干出成果来。”戴天方铆足了一股劲,在数控机床线上一干就是20年。
这20年,在国家倡导“知识型产业工人”的氛围下,无论是在收入上还是社会地位上,一线蓝领都有了非常大的提高。
戴天方也从普通技师一直干到了高级技师,获得的荣誉数不胜数,成为了三院乃至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数控一线的“标兵”。
“人就像是一颗螺丝钉,只要把业务钻研透了,肯动脑筋,平凡的岗位也能干出不平凡的业绩。”戴天方告诉记者,这些年来,车间的工作环境日趋改善,工人的收入也步步登高,再加上从事航天事业的神圣使命感,很多年轻人对一线技能工作都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戴天方坦言,自己对6万元的年薪颇为满意。
这些年,由于任务饱满,对技能工人而言,加班成为了家常便饭。为了保质保量完成任务,他们主动放弃了休假,围着产品“连轴转”。没有怨言,也不问报酬,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只想把活干好”。
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在这些年的高速发展中充分意识到了技能工人的重要性,破格提拔重用了一批年轻的技能人才,为他们的成长成才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以529厂为例,由于该厂在技能人才的培养上比较突出,最近被集团公司推荐为全国技能人才培养先进单位。该厂自“十五”以来,共破格评聘了20多名技能人才。
年仅23岁的工人芦峰,在各级比赛中获得佳绩,曾获得全国数控技能大赛第一名,连跳三级,实现了从初级工向技师的跃升;郝春雨,27岁,由于技能突出,从中级工破格提升为技师,5年后,再次破格提升为高级技师。他们的“成功捷径”,让一线工人看到了无限美好的未来。
博士活跃在班组一线
成群林,毕业于浙江大学,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博士。现在是800所103车间唐建平班组中的一员。
博士的光环并没有让成群林觉得鹤立鸡群。平时的他身着一身蓝色的工作服,在数控加工机床前兢兢业业。班组长唐建平高超的技艺与朴实的为人,让他感慨不已。
“没有觉得自己有什么特殊,在一线科研生产班组工作,既能把自己学到的理论方法用于实际,又可以学到工人师傅们高超的技能。”成群林坦言,多年养成的研究习惯让他对待普通技术问题更多了一份执著与耐性。
近年来,八院的车间一线活跃着众多博士。从实验室到班组———他们选择用自己的科技知识来指导班组的业务操作。
岗位只有分工不同,八院的“博士下班组”制度并不是孤例。高学历人才深入班组,为提高一线技能人才的操作水平提供了重要帮助。在航天很多企业,对科技人才的考核已经把“班组经验”写入了规章制度之中。
“旗舰”领航激活“细胞”
班组被称为是一个企业的细胞。
在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乃至在整个军工行业,“唐建平班组”、“高凤林班组”、“庞勇班组”和“王连友班组”是四块响当当的牌子。
这四个以劳动模范的名字命名的班组,不仅是对命名人的巨大肯定,同时也成为一线职工队伍的旗帜,更是“爱岗敬业、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新时代工人的写照。
今年4月,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班组建设示范基地落户八院唐建平班组。一时间,前来取经者无数。作为班组建设的一支“标杆”,“唐建平班组”在技艺、思想和作风等方面无疑都是一面旗帜。
“航天事业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更需要知识型职工和一流的创新团队。我们树这些品牌,一方面是希望能够通过‘旗帜’的作用,扩大一线优秀班组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希望能够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使班组建设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相关部门负责人向记者介绍道。
近年来,航天系统越来越重视班组建设。“建设班组的意义,不仅能加快人才成长的步伐,同时还能强化一个企业的基础管理,实现和谐的劳动关系。”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
未来发展呼唤新型工人
当记者拨通戴天方的电话时,他刚结束起重设备操作许可证资质的考试。
他告诉记者,一个优秀的技能工人,应该娴熟地用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驾驭设备。学习就是补充能力的最好手段。
据记者调查,在一线工人中间,学习已经蔚然成风。大部分一线工人中都是职业技校毕业,他们在技术知识等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而很多人都把工作后的“充电”作为自己业余生活的补充。“争做知识型工人”成为了当下航天一线蓝领新的价值取向。
“制造业是国家的脊梁,工人的整体素质也要与时俱进,根据时代需要不断地进行更新。”采访时,211厂的一名技术工人告诉记者,自己通过自学考试已经顺利地拿到了本科文凭。
以前提到工人,很多人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一身油渍的工人形象。随着自动化和机械化的普及,现在很多操作都必须要在计算机上完成,这对工人的计算机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此外,由于实际操作需要,工人们会接触到大量的英文说明书,很多工人也意识到了学英文的重要性。
“刚开始,看到我们中的个别师傅能够娴熟地操作计算机或者是能够按照英文说明书进行操作,我们都羡慕地不得了。我暗暗地告诉自己,我也要向他一样,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一线技工。”699厂某数控车间的一名工人告诉记者,这些年,通过自学与培训,自己拿到了英语和计算机的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