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航天“老老总”的2011□本报记者黄希刘淮宇通讯员刘兰

航天“老老总”的2011□本报记者黄希刘淮宇通讯员刘兰

作者: 出版日期:2012.01.06 点击数:0

【报纸名称】:中国航天报

【出版日期】2012.01.06

【版次】第4版星空·生活

【入库时间】20120520

【全文】

在圆满完成交会对接“大战”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王礼恒才留意到航天大院里树上的叶子已经全部凋零了。他记得自己去年第一次离开北京前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时,航天大院里还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景象,可转眼已到冬季。

2011年,73岁的王礼恒多次辗转于发射场和北京,和发射试验团队里的众多“70后”、“80后”一样度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

对很多人而言,古稀、耄耋之年本该是含饴弄孙、享受天伦之乐的无忧时光。而在航天领域,在美俄同行惊叹“中国航天的竞争力在于拥有一支优秀的‘70后’、‘80后’的专业团队”时,殊不知,一支拥有丰富技术攻关和项目管理经验的“七零后”、“八零后”也奋战在型号科研生产一线,他们被年轻人亲切地称为“老老总”。

在各种评审会和技术归零会议上,“老老总”们对每一个技术细节精益求精、苛求完美的作风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竭尽所能在每一个重要的“十字路口”,为年轻的航天团队提供最宝贵的经验支持和决策依据。

很多时候,这些“老老总”都是默默无闻地工作。为了给发射场的工作人员减少负担,他们来去匆匆,甚至没有将心爱的火箭、卫星、飞船送到最后一程;为了保证神舟系列飞船、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和各类卫星的顺利升空,他们殚精竭虑、默默工作,他们中有的人无数次亲临发射场却鲜有机会亲身感受火箭升空的壮观景象。

他们,值得每一个航天人尊敬。

岁末年初,让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可敬可爱的航天“老老总”,采撷那些触动我们心灵的片段,并由衷地向尊敬的长者说一声:感谢且珍重!

王礼恒:事务繁忙热情不减

去年10月29日,早上7点。当第一抹朝阳倾洒在北京大地上时,王礼恒已经踏上了前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路途。前一天晚上,他还在中国工程院的院士会议上。这样的快节奏,他已经习以为常。

因为发射神舟八号飞船和首次交会对接都在夜晚进行,很多人都觉得熬夜很伤身体,但无论何时,坐在指挥台上的王礼恒总是精神矍铄,看不到丝毫的疲惫与倦怠。

由于身担三大工程任务的“大总师”,王礼恒的时间被分割成了三块:一块是所负责型号的指挥、协调、调研;一块是参与各种类型的评审会议;还有一块就是他所参与的中国工程院相关课题的研究以及其他事务性工作。

面对这样紧凑的工作安排,秘书有时因为心疼他太劳累,会故意把一些自己认为王礼恒没必要参加的活动信息给“屏蔽”掉。然而,一旦王礼恒从别的渠道打听到活动或会议信息,只要自己能够“挤出”时间,他都尽量参加。

在当前航天快节奏的形势下,王礼恒工作日的日程已经被安排得满满当当,很多周末也被利用起来。最多的一次,他一天参加了4个会议,只能在会场间隙打个盹休息一下。他对工作的一丝不苟和严肃认真,让身边的每一个人为之感动。

记者无数次地在航天大院里和这位和蔼可亲的长者擦肩而过。暮色笼罩,当记者结束加班拖着疲惫的身体走出办公楼时,遇到刚刚结束会议的王礼恒,他总是会微微一笑:“刚加完班?辛苦啊!”看着他宁静的微笑,自己所有的疲惫都烟消云散。长者如此,何况小辈?

孙家栋:身担重任任劳任怨

在去年高密度的发射任务中,“北斗系列”可谓“群星闪耀”。2011年,北斗导航系列共发射了3颗卫星。身为北斗导航工程的“大总师”,如果以一发任务去两趟发射场来计算,孙家栋去年至少6趟往返于北京与西昌之间。

由于年轻时长时间地保持同一个姿势工作,孙家栋落下了腰疼的病根。从北京飞往西昌,加上中转飞机以及两头去机场的时间,单飞一趟需要7个小时,这对年轻人来说都是体能上的巨大消耗,何况是对已经83岁高龄的老人。

通常,孙家栋到达西昌后,来不及休息,直接就要走进会议室参加评审会。面对发射前的各项“快节奏”安排,老人从来没有过任何一句怨言。在任何时候,他饱含鼓励和赞许的微笑都能给紧张的发射现场带来舒缓。

由于北斗卫星发射多是后半夜,必须熬夜执行任务,孙家栋的作息时间也和任何一个参加任务的队员无异。开会到凌晨、半夜起床参加发射任务、清晨转场离去……每到发射日,孙家栋整晚都睡不了觉,发射结束后匆匆吃点早餐,随即坐上转场飞机前往西安指挥测控工作。看着可敬可亲的孙老总如此辛苦,很多年轻人忍不住感慨到:“80多岁的老人还连轴转工作,真让人心疼。”

除了北斗导航卫星外,孙家栋还肩负着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工程总师的职务。诸多需要协调的事务性工作,让孙家栋的工作日程排得更加紧凑。2012年,北斗导航卫星组网将迎来新一轮高密度发射,孙家栋至少要往返10趟西昌。新的一年对他而言,注定是忙碌而充实的……

戚发轫:从容淡泊悄然离场

2011年10月27日早上,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早餐时刻,前神舟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和同桌的人一一话别。在全体参试人员都在期待“神八”飞天的最后时刻,他的离去让很多人颇感意外。众所周知,神舟系列飞船就像是戚发轫精心抚养的孩子。“神舟”早已融入他的生命之中,他对“神舟”那种朴素而深沉的情感,难以言表。

“我要回去参加一个非常重要的会议,所以不等发射了。看到他们把工作做得这么细,我放心。”戚发轫微笑着说,一如既往的淡定从容。谁都知道,他舍不得走,他舍不得“神八”,更舍不得他挚爱的这支团队。就在前一天晚上,戚发轫还和一帮年轻人开一个归零会议直到后半夜,为飞船“放行”把关。

在发射场的这些日子里,戚发轫的房门多数时候都是敞开的,他欢迎每一个年轻人去敲门请教,他热衷于和每一个技术人员探讨细节,他恨不得把自己大半辈子的工程经验全部传授给他们。戚发轫知道现在的年轻人技术功底扎实,对载人航天工程怀有满腔热情,但是他也知道型号研制尤其是载人航天工程太复杂了,技术细节盘根错杂,稍有不慎,无数个陷阱将会让多年心血付诸东流。他打心底里希望能够用自己的经验帮助年轻人少走弯路,在型号研制路上一帆风顺。然而,在“神八”飞天的最后时刻,在大家即将迎来期盼已久的成功时,戚发轫却去了下一个需要他的地方。

这就是航天“老老总”,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永远都会在我们身边默默地保驾护航;而在欢庆成功享受胜利喜悦的时候,他们选择默默退出。他们用自己的云淡风轻、从容淡泊,演绎着新时期让人高山仰止的大师风范。

刘竹生:目送神箭终圆夙愿

在首次交会对接任务的大部分时间里,刘竹生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陪伴着一线发射试验队员们。即使头发已经花白、年入古稀,但身材挺拔、步伐稳健的刘竹生就如同他心中最美的火箭一样,钢韧坚强,散发着强大的气场,只要有他在,年轻同志的心就安了。

“嘘……小点声,大刘总在那看图纸呢。”每天下午,除了有特殊工作,刘竹生都会带着一沓厚厚的资料来到值班室靠窗边的桌子坐下,戴上眼镜,静静翻阅图纸或者修改资料。因为复印、打印、会议讨论等原因,值班室人来人往,但外界的吵闹好像从来打扰不到他,反而大家都会自觉安静下来,不是怕影响到他,而是被前辈内心的那份安静和对学术的钻研劲儿深深折服。

去年11月1日凌晨1点,在“神八”发射前5个小时,刘竹生已经来到了发射场。射前安排本是让几位年龄较大的“老老总”多休息一会再过来,可是他说自己“睡不着”,提前赶来了。也许这是从“神一”到“神七”养成的习惯,也许这是他表达对“火箭”深情的一种方式。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离发射时间越来越近,不少同志开始紧张起来。刘竹生和年轻人一起吃“成功”包子、唠起家常,帮助他们缓解压力。作为前长征二号F火箭总设计师,刘竹生却从来没有亲眼看过“神箭”起飞。因为每次发射时刻,他都要在测控大厅查看发射数据。

为了弥补遗憾,“神八”发射时,刘竹生冒着严寒跑到了大楼外的空地上,目送火箭腾空而起,终于圆了自己的夙愿。

龙乐豪:身处异地心系火箭

雪山一样的白发,酣畅淋漓的笑容……任何时候见到龙乐豪,都会被他的喜庆劲儿所感染。在龙乐豪去年的工作日程中,除了以评审委员会专家的身份给长征系列火箭的发射工作做好技术把关外,他还积极参与了大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以及载人登月的论证工作。

半年时间过去了,很多参与第九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任务的人依然对去年夏天的那次“电闪雷鸣下的惊心动魄”印象深刻。一边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另一边是极端天气的严峻考验。火箭发射还是延后?这让“长三甲”团队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

虽然龙乐豪那天没在现场,但是他知道当晚有次发射,心里一直惦记着。半夜他起床看了看手机,发现有好几个未接电话。他心里一紧,知道遇到了突发情况。他在电话里详细了解了发射场的天气状况,并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火箭的设计性能,给出意见:火箭可以发射。随后,伴随着火箭的一飞冲天,龙乐豪也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这些年来,在每一个发射日,无论是否到达现场,龙乐豪都会密切关注火箭的情况,并会在关键时刻给出自己的中肯意见。

谁也无法抗拒自然规律。我们都会老去。当我们年轻的时候,不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当我们变老的时候,我们从事的事业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能给后来人提供哪些支持?是丰富的管理经验还是技术上举足轻重的中肯意见?

如果头脑中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那么不妨从现在开始,像航天“老老总”一样注重积累,锤炼品行,严于律己,苛求技术,享受“春暖花开”的纯粹幸福吧。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