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试”火:□本报记者 宋丽芳 黄希 通讯员 缪敏

“试”火:□本报记者 宋丽芳 黄希 通讯员 缪敏

作者: 出版日期:2008.05.09 点击数:0

【报纸名称】:中国航天报

【出版日期】2008.05.09

【版次】第6版(专题报道)

【入库时间】20110412

【全文】

pic_9.jpg

试验队员在珠峰大本营测试火炬燃烧系统刘杰摄

西藏是圣洁而又美丽的地方,高高的珠穆朗玛峰给这个圣洁而又美丽的地方增加了无穷的魅力和神秘。2006年,18位航天人来到西藏,他们既非朝圣者,也不是观光客,他们是来执行一次特殊的任务———奥运火炬珠峰传递试验。在珠峰大本营———

航天人经受了艰苦的考验

■西藏试“火”

2006年9月1日,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奥运火炬研发部自行组织试验队,奔赴西藏珠峰大本营进行实地考察测试。一支由18人组成的试验队踏上了“珠峰之旅”,此行的目的是将珠峰火炬、圣火台、火种灯、引火器从北京的试验室搬至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沿途经过拉萨、日喀则、大本营等地,测试珠峰火炬的“户外表现”,为进一步完善珠峰火炬提供宝贵的实地资料。

9月的北京,已是秋高气爽,桂花飘香。此时的珠峰,冰川悬垂,银峰高耸,一派圣洁景象。

在前往珠峰大本营的路上,队员们透过汽车挡风玻璃,看见一座青黑色大山扑面而来,山上雪并不多,几条积雪带若隐若现。不远处一排彩色小格子模样的营房渐渐清晰,那就是位于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

刚上大本营,老天给足了面子,风和日丽,阳光灿烂。这让多日饱受高原反应之苦的队员们兴奋不已,然而这样的美景转瞬即逝,紧接着狂风大作,大雨倾盆,怒号的狂风撕扯着帐篷,让队员们无所适从。到了晚上,气温骤然降到了-30℃,天空飘散着大朵的雪花……在一天的时间里,队员们似乎经历了四季的变化。

第一天晚上睡觉时,按照事先的登山培训,队员们钻在睡袋里睡觉。然而,呼出的热气飘到窗格子上结成了冰花,结厚了便散落下来,落在队员们的脸上、鼻子上。由于没有经验,他们扎的帐篷很快就灌进了水。而且,厕所离营地有200米的距离,“方便”之事也让他们叫苦不迭。

第二天清晨,当队员周鹏睁开双眼时,眼前的景象让他吓了一跳。“我以为自己被埋进雪里了。睡袋上铺满了雪花,门帘内的积雪也有门墩儿高。”原来,昨夜的寒风吹走了压帐篷门帘的石头,雪花肆无忌惮地闯了进来,“调皮地”为睡在窗户边的周鹏盖上了一床“雪花被”。

队员们之前从未踏上过这片神奇的土地。从北京出发时,他们非常兴奋,然而,随着海拔的逐渐升高,他们感到了高原反应带来的不适,有的队员流鼻血,有的吃不下饭,有的甚至开始呕吐。

为了队员平安健康,试验队规定:减少不必要的活动,少说话;为了避免感冒,队员们不准洗澡、洗头;为了减少厨师的工作量,决定取消早餐的制作,改为从拉萨买来的馒头和榨菜。

生活艰苦与内心孤独相比不算什么。在这支试验队里,有三位成员新婚不久,还有一位正在和女朋友谈恋爱。当时的大本营手机还没有信号,他们要想和家人联系,就要去一个离大本营很远的土堆上,只有那里才有一丝微弱的信号。

在克服艰苦的生活条件的同时,队员们还需要完成所有的试验。开始的试验结果表明,采用丙烷燃料的珠峰火炬在珠峰大本营海拔5200米的条件下,火焰较淡,燃烧不够充分,火焰抗风性较差。

于是,队员们尝试着通过将烟火剂与液化丙烷相结合,进行了固液态燃料组合。珠峰火炬再次试验,试验效果良好,抗风性与可视性均较纯液化燃料火炬有明显改善,这也为后续的固液态组合燃料和固体燃料火炬方案研究奠定了基础。

半个月后,试验队带着珍贵的试验结果回到拉萨。他们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洗澡,“站在浴室里,热水哗啦啦地冲洗着身体,那一刻,觉得幸福极了。”火炬项目副总指挥高炳欣说。

■漠河试“温”

叶中元搞了40多年的型号发动机燃烧研究工作,没想到在临近古稀之年,他人生中还遇到了一件重要的事情———担任珠峰火炬燃烧系统副总设计师,参与珠峰火炬的研制。

每年的2月,是漠河最冷的时候。-40℃的低温为考验珠峰火炬提供了理想的环境。2007年2月,叶中元和其他十余名队员,带着装有三种燃料的珠峰火炬、高原火种灯和珠峰火种灯、引火器,来到了黑龙江省漠河县西林吉镇。他们此行的目的是为了检测珠峰火炬在低温低压环境下的燃烧情况。

试验队将试验室选在一个废弃已久的锅炉房里。锅炉房里弥漫着浓重的腌菜味,屋顶布满了蜘蛛网,地上老鼠乱蹿。

当时,登山队员提出:在低温低压条件下,珠峰火种灯要能保持14个小时的稳定燃烧状态。这对火种灯燃烧系统而言是个全新的考验。果然,在漠河低温低压的条件下,火种灯的炭柱出现了灰烬,经过多次改进配方的试验,最终进行了结构调整———在炭柱的燃烧界面上做出环形缝隙,以确保炭柱稳定燃烧。

试验队员们喜欢把火种灯俗称为“炉子”,经过试验发现,在极端条件下,“炉壁”隔热不过关。这意味着如果把火种灯放在登山队员的背包里,将直接烫坏背包,严重的话将引起着火。

这个问题实在是“意料之外”的。为了确保安全,必须采用轻质高效的保温材料进行隔热。试验队再次改进了火种灯的结构,先后做了十多次试验,最终实现了火种灯内部温度900℃、外壁只有80℃的“内外两重天”的效果。

另一个问题是珠峰火炬的“爆燃”现象。一天夜晚,由于温度急剧下降,固体燃料中的烟火剂在低温下发生了裂变,在氧化剂的作用下,火焰猛地一下喷出来了,幸好当时试验队员没有正对着火炬口,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之前在北京的试验室里从未发现过这个“事故”。

这个事故让队员们认识到了火炬燃料中的烟火剂与氧化剂配比的重要性。他们经过多次改进,直至找到了最适合在低温低压条件下燃烧的配比。

为了把试验做得更加充分,原定10天的试验持续了20天。叶中元说:“这次试验获得了大量的重要试验数据,尤其是珠峰火种灯,在解决一系列问题后,我们对珠峰火炬的顺利燃烧充满了信心。”

这是一次实地验证,更是一次实战演练。为了将珠峰火炬在世界屋脊点亮,航天人再次把试验带到了珠峰大本营,通过这一次试验,航天人自信地断言———

珠峰再长高几百米,珠峰火炬依然可以稳定燃烧

■珠峰验“火”

2007年,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奥运火炬研发部与国家体育总局、西藏自治区政府、北京奥组委、中央电视台、中国登山协会等单位共同开始了奥运火炬珠峰顶峰燃烧的测试。

实现登顶、测试技术、锻炼队伍、磨合机制是这次任务的主要目标。出发前,试验队员心里都十分清楚:这次执行的是一次临战任务,光荣而又艰巨。试验队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获取三种珠峰火炬以及珠峰火种灯、高原火种灯、高原圣火台、引火器在真实环境下的性能参数,并从装有三种燃料的珠峰火炬中选出最优的一种。

2007年4月18日,北京春暖花开。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奥运火炬珠峰传递试验队再次登上了前往西藏的列车。经过三天的长途跋涉,他们终于再次来到了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

在珠峰大本营,除了来自航天的奥运火炬珠峰试验队的队员外,还有来自北京奥组委火炬传递领导小组派驻大本营的指挥部、中国登山协会、中央电视台等方方面面的人员。在大本营,理解与合作显得格外重要。登珠峰是人类挑战极限的运动,要让三种状态的珠峰火炬实现登顶试验,并让登山队员们准确完成点燃珠峰火炬的一整套操作动作,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

那天夜里,钻在睡袋里的高炳欣怎么也睡不着,他在想,这次试验非常关键,获取真实的试验参数,对确定珠峰火炬最终的状态至关重要。第二天,他专门给大本营指挥部写了一封感情真挚的信,没想到,立即得到指挥部、登山队的充分理解和积极支持。指挥部决定:带6支装有两种固体燃料的珠峰火炬登顶。

■体验传“火”

常言道:隔行如隔山。在常人看来,登山就是徒步往高处走。尽管从电视中看到过登山的情景,但那毕竟是一种间接的感受,为了体验登山队的登山过程,试验队做了一次真实的体验。

到达大本营后的第四天,高炳欣和试验队员刘杰决定要登上6500米。从大本营到6500米仅有1200米的路途,他们一走就是10多个小时,每往上走一步,都会感到呼吸困难。离开大本营时,到处都是石砾,可是到了5800米的临时驻地,眼前却是白茫茫一片的冰川,途经的冰路两边竟然是几百米深的裂缝。当地向导告诉他们:6500米是征服珠峰的难熬点之一,气温比大本营更低,一到晚上就低于-30℃。

在这次试验中,高炳欣与西藏登山队队长桑珠结成好友。桑珠曾告诉他,当年,在一次登珠峰峰顶的过程中,也就是在这个高度,他去抓被大风吹跑的帐篷时,右手的三个手指头瞬间被冻坏死。

他们艰难地登上6500米的驻地时,才深刻地感受到了登山队的艰辛程度。那天晚上,他们搭好了随身带的帐篷,钻到睡袋睡觉时,只见呼出的热气上升到帐篷顶,直接凝成了霜,霜结多了,自然就落了下来。“这可不是魔术,而是不折不扣的呵气成冰。”高炳欣幽默地说。那天晚上,高炳欣还时常被噩梦惊醒,不由自主地把手伸出睡袋,一看五个手指头都有知觉,才放心地睡了。

那个夜晚,他俩别有一番感触:在这个月亮仿佛就在头顶上的地方,牦牛悠闲地吃草,挂在牛脖子上的铃铛不时地发出清脆得响声,打破这片宁静的夜空,心灵一下子就被彻底净化了。

在这里,其他一些生命,如血鸡、老鼠还活跃着。第二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检查衣服,看有没有被老鼠咬了,御寒全靠这身“特殊装备”了。庆幸的是,老鼠没有光顾他们。

站在6500米的驻地,高炳欣、刘杰看到了远处飘扬着的中国国旗,自豪之情油然而生,面对着8844米的世界屋脊,他们挥起了手臂,示意由中国航天人研制的珠峰火炬即将在此熊熊燃烧。

这回亲身的体验,他们理解了登山队,并暗暗地许诺:一定要让登山队员们在珠峰峰顶最简便地点燃珠峰火炬。

■北京定“火”

2007年5月7日,登山队开始登顶,他们共分成3个小组,每个组由四五个人组成。大本营、6500米、7028米、7790米、8300米、8844米,登山队在每一个高度都要重复完成一整套的珠峰火炬试验的“规定动作”。在大本营,所有的人都在密切关注着登山队员,有的还拿着望远镜看,指挥部成员则通过屏幕关注着登山队。5月9日9点40分,登山队到达峰顶,顺利地点燃了珠峰火炬。火炬各项性能指标满足要求。试验成功之时,大本营一下子沸腾了。呼喊、拥抱、庆贺……试验队员们身体上的、精神上的压力终于释放出来了。

在这次登顶试验过程中,登山队员反映,装有烟火剂的固体火炬比装有燃气发生剂的固体火炬操作起来更简便,可靠性更高。有人形容说:操作很简便,就像划根火柴、点着鞭炮一样。

珠峰火炬的最终状态确定了,但航天人还不满足现状,火炬燃烧的火焰偏瘦偏硬,可视性有待改进。回到北京后,他们继续进行综合试验,做了无数次改进和试验。火炬燃烧系统总设计师刘兴洲院士心里装着一组数字:试验过的配方共112个、进行的试验不下千次。航天人用“严慎实细”和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向祖国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2007年11月16日,国家科技部、北京市科委在京召开了在珠穆朗玛峰环境下奥运火炬传递技术研究项目中期专家检查会。会上,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提供了齐套的产品设计文件,与会专家听取了集团公司奥运火炬研发部做的报告。经过专家检查,得出了振奋人心的结论: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奥运火炬研发部研制的珠峰火炬、高原火种灯、珠峰火种灯、引火器和高原圣火台,经过论证、设计、试制,系统的低压强风试验、漠河低温低压模拟试验及综合环境模拟试验,通过了珠峰实地验证试验考验,证明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了课题任务书中规定的研制技术要求,各系统均能满足北京2008年奥运会珠峰传递火炬活动的要求。

听到这个结论,74岁的刘兴洲院士再也无法掩饰内心的激动,“就算珠峰再长高几百米,我们的珠峰火炬依然可以稳定燃烧。”他信心十足地说。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