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下种子 收获希望:本报记者 黄希 陈全育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09.12.16
【版次】第3版(专题报道)
【入库时间】20110412
【全文】
“普及航天、宣传航天,这是我们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社会责任,同时也是集团公司回馈社会的一个体现。今后集团公司将加大有前瞻性的科普项目的投入,让更多关心中国航天的公众参与其中。”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马兴瑞
如果把人的大脑比作一台系统复杂的电脑,那么孩提时代不经意的触动就像是植入这台电脑的芯片,而这枚芯片会让青少年的大脑变得丰盈和充满想象。
这绝不是科幻小说所描绘的场景。颗粒介质物理学的创始人从小就喜欢玩沙子,而在玩耍过程中他发现有很多问题没法解答。带着这些疑问,他逐步走上了科学之路,建立了物理学的另一个重要分支。
神舟七号飞船的总指挥尚志说,他干航天,源自少年时代不经意间接触的一本科普杂志———《航空知识》。杂志里那精巧的模型、在蔚蓝色的天空中翱翔的飞机就像一个个精灵一样植入了他的大脑。少年时代播种下的“航天情结”深深影响了他后来的职业选择。
我们航天领域很多专家在回忆自己的“航天选择”时,往往都会提到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对自己儿时记忆的触动,并由此给自己播下了一个“航天梦”。他们中的很多人积极呼吁大家重视航天科普,因为这不仅是提升民族科技素养的“绿色通道”,同时也是培养航天事业接班人的最佳途径。
12月15日,随着我国第一颗科普卫星———希望一号科普卫星的升空,很多中国青少年也放飞了自己的“航天梦”,我们很难具体量化这颗卫星能够为祖国的科普事业带来什么,但是我们相信,在关注这颗小卫星的青少年中,一定会有未来的航天型号“两总”存在。
“天圆地方”———与社稷坛的联想
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的素质将直接影响未来国家的实力和形象。2007年,中国科协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开始共同策划实施“希望一号科普卫星———全国青少年航天科技体验活动”。来自两岸三地共十万余名青少年以不同形式参与到了这次科技盛会中。
希望一号科普卫星是我国发射的第一颗用于科普试验的公益卫星。这颗承载着众多青少年科技梦想的科普卫星“体重”达60公斤,将执行3项神圣“使命”:建立业余无线电空间通讯、进行太空摄影以及搭载青少年科学实验方案———“天圆地方”。该卫星的研制人员花了两年的时间为青少年精心打造,并不断加以改良。由于卫星外观精美,希望一号科普卫星又被称为是航天人为小朋友精心制造的“金色巧克力蛋糕”。
“迄今为止,人类已经发射了100多颗科普卫星,大多是由无线电爱好者自己研制的,但是能将3种功能聚集在一颗科普卫星上的,这还是第一次。”中国宇航学会秘书长杨俊华向记者介绍道,“这颗卫星就像是青少年的一个梦想舞台,从实验方案到后期的太空图像猜想,由青少年全程参与。”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此次活动的“重头戏”,希望一号科普卫星在设计时预留了一定的空间来用于搭载青少年设计的科学实验方案。活动期间,组委会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青少年提交的105个实验方案,这些方案全部都来自青少年的奇思妙想。
孩子们的很多想法让大人们眼前为之一亮:电阻在微重力条件下会产生怎样的变化?在失重条件下,化纤人造肌肉与橡胶人造肌肉的工作能力有何不同?这些看似让许多大学生都会觉得深奥的问题被小学生们以孩子的视角提出,颇有些耐人寻味。
最终,来自北京市景山学校一年级的刘重华的“天圆地方”方案脱颖而出,赢得了专家的一致认可。
“我家离中山公园比较近,从我会走路开始,我就经常去中山公园玩。中山公园的社稷坛是我非常喜欢去的地方,因为那里宽敞、平坦。我喜欢在那里奔跑、跳舞和玩耍。同时,我对社稷坛上的五色土感到十分好奇:上面那五种颜色的土代表了什么?后来我才知道,社稷坛五色土和奥运五环一样,都是多样、统一的象征。”刘重华向记者解释了方案的灵感源头。
而在得知希望一号科普卫星征集搭载方案的消息后,小重华就和他的爸爸、老师一起琢磨:能不能把粉末状的五色土也按社稷坛上的布局装到有机玻璃盒子内,放到卫星上,看看这些粉末会如何运动,最终会形成什么样的图案。她给自己的创意取了一个形象的名字———“天圆地方”。
经过有关专家的反复论证和从操作性角度加以改良后,本项试验确定了仿照社稷坛的五色土布局(中黄、东青、南红、西白和北黑),在一个正方形透明盒子中分别摆放5种与社稷坛颜色和布局相同的颗粒,利用相机观察五色颗粒在空间微重力条件下的状态。
小重华可能没有想到,她那来自生活触动的想法却引发了科学家对“颗粒介质物理学”这个前沿学科的深入思考。“如果这个问题能够取得突破,将会对颗粒介质建模产生重大影响;如果再拓展应用,将有助于缓解城市交通这类问题的解决。”希望一号科普卫星的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张晓敏告诉记者。
这位一年级的小女孩从自己最真切的触动引发了大家对茫茫太空的无限遐想。她的想法看似稚嫩但却引人深思:在过多的依赖类似计算机等高科技产品的时代,人类在探索之路的前进动力依然来自内心深处对生活最朴素、同时却是最深刻的思考。
社会责任———播下一颗航天种子
信息时代,航天已经不再是人人好奇的神秘领域。社会公众,尤其是伴随着互联网一起成长的青少年对航天领域信息的需求已经不仅仅出于简单的兴趣爱好。对自己所在家园的深度关注、对外太空的探索欲望,已经成为了“90后”、“00后”的普遍诉求。
在此次全国青少年航天科技体验活动中,来自全国各地逾万名青少年以不同形式与航天“亲密接触”。他们中间有的参与了希望一号科普卫星搭载方案的征集活动,自己的“奇思妙想”被搭载到太空中去验证;有的前往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参与了航天科技体验活动,现场感受了发射卫星的各个技术环节;有的前往“希望一号”诞生的摇篮———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组装车间,实地了解了总装测试等研制过程。当实地看到那些在电视里的见到的“庞然大物”出现在自己面前时,孩子们的眼睛里都发出了惊奇的光芒。
对外界而言,充满神奇色彩的“神舟”、“神箭”的摇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在活动中为青少年打开了一扇神秘的大门。
“普及航天、宣传航天,这是我们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社会责任,同时也是集团公司回馈社会的一个体现。今后集团公司将加大有前瞻性的科普项目的投入,让更多关心中国航天的公众参与其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马兴瑞如是说。
在活动中,很多航天专家细致地为孩子们讲解,他们用“科普的语言”让青少年感受到了科技的无穷奥秘,而青少年的“奇思妙想”也让专家们眼前为之一亮。
“我想在科普卫星上做太空环境下的低渗透岩石的渗流研究,并以此来提高低渗透油田的采收率,解决环境能源紧缺问题……”
“我想把含羞草放到希望一号科普卫星上去,观察它在失重状态下的闭合,看看能不能通过它的反常闭合现象来为地震预报作点贡献……”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力将决定一个民族的未来。在体验活动中,这些孩子神情严肃,频频就“空间对撞”、“太空垃圾”等问题请教专家。“以前我们的关注对象是大人,总觉得太空对孩子还有很遥远的距离,现在看来是我们大大低估了孩子们的想象力。”杨俊华向记者说道,“今后随着我国宇航发射次数的增多、空间站的建立,青少年将会有更多参与到航天活动的机会。”
张晓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走上“航天路”,也是受到航天科普的影响。“小时候看了一本名叫《微重力实验》的书,书里描述的在太空失重环境下做实验的场景深深印在了我的脑海。我暗暗下定决心:有朝一日也要去探索这块神奇的领域。”
现在,以张晓敏为代表的很多航天专家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都积极地担任了“科普教师”的责任。“我们都把航天科普看成应尽的义务。”这些航天专家们说。
航天科普在现代社会的意义不仅是给青少年带来与航天“亲密接触”的机会,而且他们中的很多人也从此种下了一颗“航天种子”。
据中国宇航学会科普处的相关负责人介绍,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宇航学会和美国促进中国科普协会联合举行了一次名叫“全国青少年航天飞机搭载方案”的征集活动。在该活动中表现出色、荣获奖项的青少年后来全都免试进入大学学习。
“这个活动在当时相当轰动,这些学生如果单凭学习成绩很难考上理想大学,但是由于他们在航天领域有特长,就被破格录取了。现在他们中间的很多人依然在为祖国的航天事业而拼搏奋斗。这在大多数孩子和家长每天都在为考分、升学而忙得焦头烂额的当今中国社会,简直是难以想象。由此可见,国家倡导科普的良好氛围,能够为孩子们打开看世界的另一扇窗口,找到孩子真正的兴趣所在。”这位负责人对记者如是说。
航天科普还能让青少年培养让自己受益一生的好习惯。正如一位学生在体验活动的感想中所写的:“经过与专家进行讨论,我明白了要办好任何一件事都要有科学依据;要有详细周密的计划;更要有团队精神。科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科学。”
十年长路———持之以恒终有成
面对那遥远、深不可测的茫茫太空,人类会有很多遐想。在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卫星成为了人类思想的触角。
1961年,世界上第一颗科普卫星发射升空,这颗卫星在太空中共“存活”了22天。目前,在世界上已经发射的100多颗业余卫星中,大多为验证无线电通信功能。同时,这些卫星在“圈内”有自己的呼号。“此次‘希望一号’也有自己的呼号———‘BJ1SA’,这是工业和信息化部颁发的,这同时也意味着该颗卫星具备了无线电功能。”张晓敏向记者解释道,“有意思的是,‘BJ1SA’的呼号在圈内的名气甚至还要大于希望一号科普卫星。”
在中国,第一颗科普卫星———“希望一号”的诞生也经历了漫长的时期。在整个科普体验活动中,记者看到了很多白发苍苍的专家,他们对此次科普活动倾注了极大的热情。而在记者深入了解之后,一段“背后的故事”浮出了水面。
早在1999年,原航天五院501部的卫星专家韩光熙就和3名研究生一起发表了《志愿者宣言》,立志用自己的专业素养为航天科普发挥自己的作用。“我当过无线电教师,感受过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众对航天航空、无线电领域的热情;也经历过科普热潮被市场经济冲击后的惨淡。所以在内心深处,我一直希望能够为孩子们再做点事情。”
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尽管中国社会已经历经了20年改革开放的洗礼,对一些新生事物有所接纳。但是,业余爱好者想拥有一颗属于自己的卫星还是面临着诸多困难。当时,火箭专家刘竹生、黄春平对科普卫星的发射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多次参与到方案的论证中。但是由于受制于经费、政策的限制,专家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只能对科普卫星进行“纸上谈兵”。
在四处碰壁后,一次偶然的机会,韩光熙遇到了时任512所所长的王浩,他简单提及了自己搞科普卫星的经历。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最终,科普卫星研制事宜得到了中国科协、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大力支持。
2007年6月6日,希望一号科普卫星项目获批立项,一次承载着所有航天爱好者希望的科普活动在经过8年的努力后,承载科普工作者的“希望”终于变成了现实。
“我们更愿意把希望一号科普卫星的发射看成是一个信号———全民科技潮的回归。”张晓敏告诉记者,“我认为每个人都要有一个梦想,在梦想和现实之间,科普就是最好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