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经济热点离我们并不遥远:□本报记者 黄希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08.02.27
【版次】第3版(产经综合)
【入库时间】20110412
【全文】
回首过去的一年,物价、炒股、住房、加息等反映中国经济状况的词汇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航天员工?近日,记者走访了部分航天人,听取了他们对当前经济热点的判断与思考。
物价让人学会精打细算
2007年,物价上涨的信号从猪肉开始。到12月中旬,在北京最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新发地,瘦猪肉的批发价格达到了每公斤23元。前不久,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粮食、食用油、牛奶等食品也都是“涨声”一片,并大有一浪高过一浪的势头。
物价不断上涨让老百姓熟悉了一个经济学术语———CPI(居民消费指数)。二院退休老职工秦丽养成了一个习惯,每个月必看CPI数据,还要向老伴汇报:“又涨啦。”的确,从2007年1月的2.2%,到今年1月的7.1%,CPI的上涨几乎是每月上一个台阶,看着让人有点“揪心”。
“对我生活影响倒不是很大,我们的退休工资能够保证我和老伴的生活暂时不打折。”秦丽坦言,但她同时担忧,如果CPI一个劲儿地飘红,钱袋子早晚会吃紧。
211厂的职工赵毅介绍,虽然他收入不高,但是住在消费水平较低的南城,物价上涨尚在承受范围之内。
刚分配到二院工作的大学生刘东明显感受到了由CPI上涨带来的压力。过去到食堂吃饭,通常是两荤一素,现在调整成一荤两素了。“太贵了,食堂菜价涨了50%。”他说,“刚工作,收入有限,父母是农民,每月要给老家寄去500元,每花一笔钱,都要掂量掂量。”
股票有人欢喜有人忧
二院二部的晓旭发现,现在休息时,大伙扎堆讨论股票的时候多了。炒股,已成为不少人生活中的一部分。
“我在观望,准备到股海下水试试。作为工薪阶层,收入不可能有很大飞跃,而投资资本市场,就有机会提高自己的收入水平。”晓旭坦言,“如果要炒股,可能会选择一到两支航天股,但仅凭自己的经验判断,还没有十分的把握。”
510所的秦燕是一个有10年经历的“老股民”了。“前些年,股票市场一直低迷,亏了一些。这两年,遇到了大牛市,不仅把亏的钱补了回来,还赚了不少。”秦燕说,“这些年在股市摸爬滚打,也培养出了知足常乐的心态。”
股票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秦燕看来,在中国资本市场治理尚不够完善的今天,每个股民都要具有风险意识,更要拥有良好的投资心态。
住房青年职工之烦恼
前不久,万科公司董事长王石的一句“三四年后再买房”的说法,竟成了各大媒体炒作的新闻。
2003年参加工作的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一院职工李荣,对前几年施行的一项“分水岭政策”记忆犹新。当年国家出台了一项政策,2003年以后参加工作的员工不再享受福利分房,以住房补贴取代。李荣没能赶上分房“末班车”。2006年底,李荣以每平方米6000元的价格贷款在南苑地区购买了一套80平方米的商品房,“根据一院的福利办法以及国家的住房补贴制度,每年的住房补贴加上住房公积金,能为我减轻2.5万元的负担。”李荣说,“按揭还在承受能力之内。”
与“住房难”受同等关注的另一个关键词是“加息”。211厂的徐青明显感受到了2007年加息带来的压力。徐青于2007年7月以每平方米7000元的价格在南苑地区购置了一套住房。根据贷款协议,她每月要负担2038元的月供。等到10月,她发现还贷的金额变成了2098元。“眨眼的功夫,每月就需要多支出60元的利息,而我的收入涨幅肯定达不到这个比例。”谈到今年有可能还要加息,徐青满脸愁容。
有房户为“还贷愁”,无房户为寻找“头上一片瓦”而焦虑。对这几年进入航天系统工作的新员工而言,福利分房已和他们无缘,囊中羞涩让他们望房兴叹。
2007年11月,国家相继发布了《廉租住房保障办法》、《经济适用房管理办法》,明确了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房的范围。或许,对于航天青年员工而言,明天会比今天更美好。
(应被采访者要求,本篇文章中出现的名字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