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姜杰 人淡如菊的火箭设计师:本报记者 黄希 通讯员 罗欣

姜杰 人淡如菊的火箭设计师:本报记者 黄希 通讯员 罗欣

作者: 出版日期:2008.02.27 点击数:0

【报纸名称】:中国航天报

【出版日期】2008.02.27

【版次】第4版(航天人物)

【入库时间】20110412

【全文】

pic_21.jpg

pic_22.jpg

pic_23.jpg

pic_24.jpg

pic_25.jpg

pic_26.jpg

人物名片

姜杰,女,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61年7月生于哈尔滨市,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副总设计师,全国“三八”红旗手,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曾获部级科技进步和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两次、二等奖三次、三等奖三次。1979年~1983年在国防科技大学自动控制系学习,获学士学位。1983年~1985年到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一院12所工作,从事飞行器控制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1985年~1988年攻读研究生,获硕士学位。1988年起主要从事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控制系统设计和国家高技术研究。2001年被任命为长三甲系列火箭副总设计师。2006年被聘为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常委。

采访印象

无论在试验场还是在北京的办公室里,姜杰给人的感觉都是温和娴静,举止优雅。在试验场火箭发射前的评审会上,面对诸多专家的发问,她条分缕析,沉着冷静;在办公室,面对技术人员的请教,她态度和蔼,循循善诱。聊天时,她的脸上一直挂着浅浅的笑。在她摘下金丝边眼镜的瞬间,柔弱的手臂更显纤细,然而举手投足之间却有一种难以言传的亲和力。她的恬淡,很容易让记者想到一句古语:腹有诗书气自华。

对话姜杰

“自己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看世界。”

记者:在长三甲运载火箭这支型号队伍中,有哪些人让您受益颇深?

姜杰:太多了,我一直都认为自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上一任的火箭总指挥兼总设计师龙乐豪,永远都是长三甲火箭队伍中的“灵魂人物”,他为长三甲“金牌火箭”的荣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直到今天,很多关键问题还得由他老人家来定夺。还有长三甲系列火箭老一代副总设计师邵崇武,他在冗余技术方面的思想为我日后的工作开阔了思路。现在的总设计师贺祖明,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航天事业,甘于奉献,默默无闻。正是由于他们,长三甲火箭才获得了“常胜将军”的美誉。和他们相比,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对于家庭和孩子,愧疚太多。”

记者:您长年把心血投入到火箭研制和技术改进上,对家庭和孩子倾注的精力就要少一些吧?

姜杰:每个航天人都是如此。由于长年出差,孩子打小就认为“妈妈不在家是正常的”,所以独立性很强。我也很少能为家里做顿饭,好在家人对我的工作非常理解。有一次从试验场回来,我突然发现儿子长高了一截,像个大人一样和我说话。那一刻,我觉得自己作为一个母亲特别失职。每次在试验场,我都对自己说,成功后回去多陪陪家人。可是,一回到北京,必须立刻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去,我就忘记了自己的承诺。依照航天现在的发展速度,我估计自己只能到退休以后,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家里。

“工作占据了我太多时间,我的爱好很少,读书可能就是最大的消遣了。”

记者:您的身体看起来很纤瘦,是不是与工作忙缺少锻炼有关?工作之余,您还有什么爱好?

姜杰:工作占据了我太多时间,就是回到家实际上也常常在工作。所以,工作之余,看书可能就是我最大的消遣了。一般都是利用候机时间或者是休息的时候翻翻书,给自己换换思维。神奇的是,对这种在间隙时间看到的内容,我竟然记得十分牢固。

冰城的快乐童年

1961年7月,姜杰出生在哈尔滨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作为姜家的长女,她的降临给父母带来了无限欢乐。看着襁褓中熟睡的女儿,父亲轻声说道:“希望这个孩子长大后能够成为一个杰出的人,就取名叫‘姜杰’吧。”

带着父亲美好的祝愿,小姜杰健康地成长。除了乖巧,姜杰受人瞩目的还有她的美丽。坐在公交车上,或是被妈妈抱着散步,总有很多人围上来,“哎呀,这小孩真漂亮”。“可是很遗憾,我没有学会许多哈尔滨女孩都会的舞蹈。”往事钩沉,姜杰不禁沉醉其中。

在姜杰儿时的记忆中,父亲沉默寡言,总是在钻研业务,并把大量的时间花在救死扶伤上;母亲和蔼可亲,善良通达,宽容体贴。家庭气氛安静而又和睦。沐浴着新时代的阳光,姜杰和弟弟妹妹快乐地成长。

1966年,父亲给五岁的姜杰递来了一个新书包。这让她爱不释手。姜杰背上书包,从此成为了南岗小学的一名学生。

勤奋好学的姜杰,很快从班级里脱颖而出。她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考试时语文和数学得“双百”更属平常。由于成绩优秀,她在小学还跳了一次级。现在同学聚会,大家谈论起对姜杰的印象,总是会用“沉默、踏实、文静”等字眼来形容。

除了学习,姜杰的记忆中还有许多美好片断。哈尔滨是一个有着浓厚浪漫气息的城市,市民们很注重生活品质。遇到天气好的周末,姜杰会和家人一起去太阳岛放风筝,看蓝天白云,看飞鸟翱翔。到了冬天,她就盼望着和家人去松花江上滑冰,像燕子一样轻快地飞翔。姜杰说,其实她内心深处也有活泼好动的一面,而滑冰就是最自然的释放。

快乐是一个儿童最好的生命体验,姜杰因此十分感谢生活赐给她的哈尔滨岁月。很快,她上了初中,却被告知由于父亲工作调动,全家要搬到另一个城市去了。

京城的青春记忆

这里与哈尔滨全然不同。红墙绿瓦、柳树垂堤、人潮如涌……北京的一切让姜杰感到既陌生又好奇。不过,1974年,当她打量着这座气势磅礴的城市时,内心并没有太多好感。对于自己能否很好地融入这个环境,她心里一直没底。

来京后,父亲成为了721医院的一名医生,姜杰则就读在永定路中学。回忆起初来北京的日子,姜杰掩口而笑:“用怯生生来形容自己一点也不假。”生在皇城根脚下的孩子,仿佛骨子里就有一份与生俱来的优越感,从来都是自信满满。这些孩子总是掌握“话语权”,讲起来滔滔不绝,而姜杰依然是安静地读书,过着“学校———家里”两点一线的生活。

对中国的孩子来说,读书就像一场马拉松。第一个跑到终点的人往往都需要有足够好的体力以及对赛程完美的规划。姜杰是赛道上的一个“种子选手”。她把自己的学习安排得井井有条。很快,经过一段时间的迷茫后,她找到了新的坐标:由于成绩优秀又成功跳了一次级。

由于父亲工作的原因,姜杰接触到了很多搞导弹、造火箭的神秘人物。从他们的口中,姜杰了解到地球以外还有一个神秘的太空,而地球只是茫茫宇宙中的一粒微尘。“太空”这个浩瀚的概念,像磁石一样紧紧地吸引住了她:“如果有一天,我能探寻太空之谜,那该有多好。”

1977年,16岁的姜杰高中毕业。一方面,为了让大女儿“继承衣钵”,同时也为避免瘦弱的她“上山下乡”,父亲为姜杰联系了一所护士学校。这在当时是一条让很多女孩都梦寐以求的路。

历史和姜杰开了一个小玩笑。半年后,神州大地传来了恢复高考的喜讯。姜杰的很多同学成为了高考恢复以后的首届大学生。而姜杰,却因为曾经跳过两次级提前毕业,与1977年冬季的高考擦肩而过。

根据当时的规定,由于姜杰已经办了入学手续,成为了护士学校的在册学生,在校读书期间就不再有参加高考的机会。是接受命运安排,还是鼓足勇气,向命运说“不”?姜杰站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

面对遗憾,很多人总会扼腕叹息,过后接受现实。姜杰则不然,她不甘心就这样与大学失之交臂。“那段时间很痛苦啊,一想到是由于自己成绩优秀而失去了高考,我的眼泪就吧嗒吧嗒掉个不停。”在护士学校老师的鼓励下,她暗自作了一个决定:等两年中专的学习一结束,就马上去参加高考。

中专的学习很艰苦。在确保功课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姜杰还要抽出时间准备高考。由于没有参加过正规的考前培训,她几乎是找到什么就看什么。

“完全不知道要考什么,怎么考。语文以为就是一篇作文,没什么好复习的。拿到卷子一看,还考汉语拼音,纠正错别字,当时就蒙了。尤其是化学,几乎有一半题做不出来。”考试结束后,姜杰感到特别沮丧,第一次遇到了卷子没做完的情况。她坐在家里痴痴地想,可能这辈子再也无法进入大学了。

一个月的煎熬过去了。功夫不负有心人,姜杰320分的总分高于重点线40多分,大学梦近在咫尺。拿到成绩单的那一瞬间,姜杰百感交集:没有人比她更知道这张成绩单的来之不易。

然而在填报志愿上,姜杰和父亲产生了分歧。父亲希望女儿能像他一样做名技术精湛、医德高尚的医生,而姜杰却执意要报考国防科技大学的自动控制系。

父亲最终妥协了,他太了解姜杰了:尽管内向,却极有主见,认定的事情是九头骡子也拉不回来的。

姜杰胜利了,在拿到录取通知书时,她咧着嘴呵呵地笑了。但是父亲知道,女儿给自己选择的是一条艰苦而孤独的道路。

现在的姜杰回忆起这一切时,面容平静。她用一句简短的话语概括说:“之所以能够再次抓住机会,是因为我的求学之梦一直都在,有梦的人或许就会多一分韧性吧。”

星城的苦读生涯

长沙又名星城,因为“长沙星”而得名。1979年,18岁的姜杰在这里开始了自己的求学之路。

姜杰从北京坐了两天一夜的火车,只身来到这里。咣当咣当响的火车上,自己在护士学校路灯下看书的样子总是在眼前浮现。身体瘦弱的她拎着简单的行李走进了宿舍楼,发现班上有几个北京人。大家很快就熟络起来。

当时的国防科技大学,实行的是半军事化管理。学校里学风淳厚,管理严格。尽管学习底子好,但是“自动控制”对于姜杰而言是一个崭新的领域。学校里汇集了各地的精英,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有很扎实的数学功底。为了尽快熟悉大学课程,姜杰花了大量的时间去苦背公式。对她而言,大学并不是她学习的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

长沙的天气糟糕的很。夏天,蚊蝇满天,湿热无比;冬天,整个城市就像一个大冰窖,寒气逼人。在长沙的第一个夏天,姜杰就长了一身的痱子;到了冬天,手脚也生了冻疮。但她从未放松过对自己的要求:早上准点起床,看书算题;晚上坚持自习,风雨无阻。很多同学开始注意起这个小姑娘来:没有一点娇气,学习肯钻研,舍得下工夫。

长沙除了给姜杰带来知识的雨露外,还给她留下了很多美好的青春回忆。橘子洲头、爱晚亭、岳麓山等地都留下了她和同学们的欢乐笑声。周末,人缘极好的姜杰也会收到来自本地同学的邀请:去家里打“牙祭”。走在长沙的大街小巷,在被当地朴实的民风感染的同时,姜杰也时常会思考:什么时候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四年的大学生活转瞬即逝。对于姜杰而言,毕业分配压根不是一个问题。正规大学教育中断10年,各行各业都急需人才。

那年夏天,在站台前和一拨拨同学挥泪告别后,姜杰拿起行李踏上了北上的列车。前方的道路十分清晰:去一院12所,继续追随自己的航天梦。

永定路的航天事业

用“医药之家”来形容姜杰一家可谓名副其实。父亲和母亲均为医生,妹妹和弟弟也继承了父母的“衣钵”。“他们连后来找到的另一半也都是医生,只有我一个人走了条和他们完全不同的路。”姜杰调侃道,“但是我觉得自己很幸福,因为我自己的人生是自己所选择的。”

大学毕业后,姜杰如愿进入航天系统,来到一院12所,从事计算机辅助设计工作。当时很多人并没有注意这个腼腆的小姑娘。可是没多久,大家发现,实验室里每天来得最早的是她,走得最晚的也是她。在几次会议上,正当大家一筹莫展之际,她却提出了十分合理的建议。很快,这个“很少说话,但一说就说到点子上”的小姑娘成为12所的软件开发能手。

1985年,工作了两年的姜杰感觉到知识更新太快,自己急需“充电”。于是,她考上了12所的研究生,师从著名姿态控制专家孙思礼,开始了3年的研究生学习生涯。

姜杰一直都认为,睿智豁达的孙思礼是影响自己人生的为数不多的几个人之一。他为姜杰制订了周密的学习计划,并希望她在读书期间能够掌握姿态控制的系统理论知识。在读书期间,姜杰就已经开始和导师一起参与仿真研究。由于成绩优秀,姜杰提前毕业,并获得了1988年一院“优秀毕业研究生”称号。

毕业后,姜杰成为12所一室的一名研制人员,开始正式接触型号。“我很幸运,能够从一开始就完全介入‘长三甲’系列。直到现在,‘长三甲’也是我从事的主要型号。”姜杰坦言,这些年,自己在“长三甲”中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新型号的研制需要一大批富有创新思维的科研人员,姜杰就是其中一个。从事长三甲火箭姿态控制设计已逾20个年头,她对“长三甲”任何一个细微的改动都很敏感。她深知,每一次设计都与风险相伴,必须建立在大量论证、仔细测算的基础上,否则将给火箭上天带来无穷的隐患。为了确保每一次技术改进的成功,她经常挑灯夜战,进行数据测算,有时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1988年至今,姜杰共参加了长三甲系列24枚火箭的研制,为成功发射通信卫星、气象卫星、导航卫星、探月卫星和国外商业卫星作出了贡献,为提升国防实力和形成航天产业化作出了贡献。

在长三甲火箭的研制上,通过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姜杰不断突破关键技术,取得了骄人的业绩:首次使火箭具备小倾角发射卫星和大姿态调姿的能力,技术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水平;首次实现了我国采用两枚助推器的结构不对称火箭的稳定控制;攻克了被列为长三甲火箭“生命工程”项目的控制系统冗余关键技术;首次组织研制成功了激光惯组、三冗余箭机、三冗余程序配电器等新状态控制单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绕月探测工程中,姜杰等人圆满完成了火箭飞行控制任务,准时准确地把首颗月球探测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昔日文静的小姑娘在一线的型号研制中逐渐成长为独当一面的航天专家。从副主任设计师到主任设计师,再到型号副总设计师,姜杰依然保持心静如水的恬淡:“火箭发射,其实就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良好的配合。我原来负责的只是一个分系统,而现在却要把眼光放在整个系统上。这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在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努力做好表率的同时,姜杰也十分注重培养新人。她说:“航天事业在持续发展,每前进一小步都是由后人不断推进的。”无论是新分来的大学生,抑或是初挑重任的年轻主任设计师,姜杰都要为他们制订周密的成长计划。每当遇到发射活动时,她总会力荐年轻人去锻炼,“每个人都有一个成长过程,必须要给他们锻炼机会。”

这些年,随着长三甲系列火箭高密度发射期的到来,姜杰每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试验场,用她的话来说就是“每一次发射都很重要,必须全力以赴”。尽管发射前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每次坐在操作台前,随着发射窗口的临近,姜杰都要下意识地摸摸自己的脉搏,她能感觉到自己心跳明显加快。即便如此,姜杰仍然无怨无悔,因为“发射成功带来的喜悦无法言表。看着火箭升空后划过的轨迹,那种感觉美妙极了”。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