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发射场:从“人海战术”到“轻装上阵” □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1.07.27
【版次】第3版(产经新闻)
【入库时间】20110920
【全文】
老一辈航天人都知道,在上个世纪中后期,发射一颗卫星常常要动用全国的力量,保驾护航甚至到了每一根电线杆都有人值守。在信息化时代,当中国航天要面对发射数量激增的任务形势时,举全国之力发射一颗卫星的情形显然已经不可重现。当下,激增的型号数量与发射场有限的承载能力、高强密度的发射形势与有限的技术人员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步入“十二五”,中国航天高强密度发射形势已成定局,如何向管理要效率,成为了除技术难题之外,型号“两总”系统需要啃下的一块“硬骨头”。
时光倒退20年,在那个手持“大哥大”都能引来路人艳羡目光的时代,无论多么富有想象力的科普作家都难以预料,20年后的今天,集多种终端于一体的手机、笔记本、平板电脑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如此翻天覆地的变革。如今,博客、开心网、微博……这些新兴的社交方式让我们应接不暇。
如何利用先进的数字手段,让人类的工作更加高效,以便从繁重的劳动中获得一定程度的解放,成为了各个行业思考的一个重要命题。站在科技发展前沿的中国航天,也在积极思考如何利用数字手段实现管理变革,进而更好地提高型号的生产和发射效率。
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主任包为民院士介绍,目前,集团公司正在积极推动数字发射场的可行性论证和推广工作,如果进展顺利,到“十二五”末期,中国航天执行发射任务的人数将有望在现有基础上缩减一半,发射周期缩短三分之一,这意味着航天型号发射能力将得到极大提高。
型号发射:排队难、耗费大
进入7月,中国航天的宇航型号真正迎来了发射高峰期。今年上半年,中国航天仅仅执行了两次发射任务,本年度绝大多数型号发射都压在了下半年。这让每一位技术人员心里都打起了鼓:不知道自己负责的那一发型号是否能够如期发射?
正如飞机要在空港排队离站,航天型号也需要在发射场“排队”,静候最适合型号飞行那个的“时间窗口”,等待最佳发射时机的到来。然而,机场数量众多,而中国执行航天发射任务的发射场目前却只有三个。受制于发射场条件和发射时机的影响,存在着型号不能按照发射计划执行的情况。而一个型号的“推迟起飞”,在高强密度发射时期,很容易造成连锁反应,造成多个型号发射窗口后移,这无疑会造成一定的工作被动。
目前,发射场的工作主要是对经过长途跋涉的卫星和火箭产品进行全面“体检”,确保娇贵的卫星和火箭没有受到损害。而要确保星箭能够以最佳的状态如期发射,火箭和卫星的射前测试工作需要20天~30天。
为了不过多占用发射场的宝贵资源,很多航天专家呼吁,要最大限度地提高发射场发射能力,精简发射流程。而目前的型号管理和工作思路均沿袭中国航天起步时的模式,包为民结合自己多年的管理经验,将当前发射场的管理模式概括为“人数众、时间长、试验多”。
“客观地说,这种‘人海战术’在我们航天事业起步阶段、型号任务相对稀疏的情况下,为确保型号成功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现在型号任务日趋饱满,原先的工作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形势需求了。”包为民举例说,本世纪初期,他曾在发射场带过一支500人的团队执行任务。“用‘千军万马’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这意味着吃饭要摆50桌,每天人员消耗的费用高达几十万元。而如果能按数字发射场的模式来执行任务,将为国家节省大量资源。”
“吃紧”的不仅是财力,还有当下日益紧张的人力资源。记者在一院采访时得知,目前,型号技术人员身兼数职的现状非常普遍,让每个人都根据发射流程在发射场全程跟踪技术状态,已经不太现实。数字发射场首先解放的便是数据判读人员,利用数字传输设备,发射场的测试结果可以传送到设计单位,判读人员在自己的工作场所即可进行数据判读,并组织专家进行会商,以更好地解决技术难题,也提高科技人员的工作效率。
数字发射:从概念到实施
采访包为民时,他刚从发射场回来。谈到自己在发射场的所见所闻,他非常感慨。
“现在发射场的‘软件’和‘硬件’都有了较大的改善,尤其是数字化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应该说,已经具备了建设数字发射场的基础。”包为民告诉记者,目前,三大发射场都能够通过专网与北京及后方进行数据交换,很多到发射场执行任务的领导已经可以实现异地办公,利用网络批阅文件。这意味着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技术数据的传输具备了可行性。
同时,很多型号“两总”也感到了传统的发射队组织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工作要求。据长三甲火箭系列总指挥岑拯介绍,今年“长三甲”计划发射10多次,如果按照原先发射队“满员全在岗”的要求,他所带的“长三甲”队伍起码要增加2倍的人数。“这显然是不现实的,所以我们正在想办法,让人员流动作战,提高工作效率。”
目前,一支型号的发射场工作人员主要包括总装人员、数据判读人员、技术骨干、保障人员和管理人员。“如果实现了数字化操作,数据判读人员的工作完全可以在后方完成,同时保障人员和管理人员也能相应缩减。这样,人员数量至少能够精简一半,队伍更精,人员利用率更高,也更加便于管理。有限的技术团队也就可以更好地用在‘刀刃上’,让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技术攻关上。”包为民说。
当前,数字发射场已经被世界航天强国广泛应用。如,美国休斯公司的发射团队每次来中国执行任务,共15名人员,其中只有7名技术人员。而他们抵达卫星发射基地的第一件事就是建一个卫星地面站,通过卫星实现发射场测试数据同步传输,进而更好地集纳前后方的智慧。
“我们常常讲对标‘国际一流’,但更多的是把目光聚焦在与航天强国在技术上的差距,却很少把目光放在管理领域。其实,我们在管理上的差距也需要正视。现在信息化发展如此迅速,我们面临的任务如此繁重,在确保型号任务成功的前提下,是到了从‘人海战术’向‘轻装上阵’转变的最佳时机了。”包为民感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