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25岁给职业做个规划本报记者黄希

25岁给职业做个规划本报记者黄希

作者: 出版日期:2011.10.21 点击数:0

【报纸名称】:中国航天报

【出版日期】2011.10.21

【版次】第3版(产经新闻)

【入库时间】20120210

【全文】

按照中国当下的教育体制,25岁是很多青年完成硕士教育步入职场的起点。近年来,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很多优秀青年都把航天事业作为自己的职业选择。站在职场大门前,你是否为自己的人生勾勒出了一幅精彩的画卷?你是否对自己的航天职业生涯确定了一个清晰的目标?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航天专家及“新兵”,听取了他们对职业规划的理解。

秦斯民是一个腼腆的小伙子,今年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设计专业硕士毕业后,如愿进入五院,成为了航天战线上的一名“新兵”。

在前不久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组织的新员工培训上,他和同事一起聆听了他们职业生涯中的第一课。听完集团公司总经理马兴瑞的寄语和航天系统工程专家郭宝柱的精彩讲课,这位小伙子激动不已,在台下使劲鼓掌。“投身航天事业是我的理想,我愿意做航天领域的一颗螺丝钉,为之奋斗一生。”他激动地告诉记者。然而当被问及他对自己职业生涯的规划时,小伙子显得有些迷茫,他有些不好意思说:“我还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职业规划,简单来说,是指个人针对职场环境的需要,综合个人专长和内外部环境等多种因素,为自己确定的一个事业发展目标。人力资源专家普遍认为,员工如果有一个清晰的职业规划,有助于充分挖潜自身潜力,让自己赢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进而达到组织和个人共赢的局面。

结合中国航天事业快速发展的形势,员工如果能够对自己有一个明确的职业规划,将有助于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较好地缓解当前人力资源紧张的现状。

航天“80后”说——

规划自己以更好地发光发热

在大力提倡“以人为本”的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在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达成了共识:现代企业发展的最佳状态是实现个人和组织的共赢。

如今,随着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每年都需要从各大高校引进数千名毕业生,而对他们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与尊重,也成为了各单位人力资源部门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院一部主管人力资源的党委副书记王刚认为,要缓解当下人力资源吃紧的困境,除了善于“招人”外,还要在“用人”上做好文章。“一部每年都要和新招聘的毕业生进行座谈,深入了解他们对各自职业发展的构想,并有针对性地结合单位需求,有意识地加以培养。经过这几年的实践,我们发现在职业设计时充分尊重个人意愿,能够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宋阳,1981年出生,2007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后,进入五院502所,从事卫星控制系统设计工作。而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了两年后,他觉得自己并不适合做科研工作。

“做科研讲究细水长流,要有足够的细心和耐心。而我的专长在于具备较强的协调能力,相比于一线的科研工作,我更倾向于从事管理工作。”宋阳坦言,身边也有人劝自己,在信奉“科研至上”的航天领域,在一线从事型号设计工作是很多毕业生的梦想,而自己过早的步入管理领域,让很多人觉得“可惜”。

“我不这么认为。现代航天管理更需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这样更有助于发挥我的专业特长。”宋阳告诉记者,经过多方努力,凭借他出色的个人综合素质,他最终调换岗位,从一个具体型号的综合调度开始重新起步。

近年来,中国航天在各个领域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吸纳年轻人的速度。采访中,记者感受到,很多支型号队伍的平均年龄都在30岁左右,相比于老一辈航天人,这些航天“80后”在职业选择中更看重自己职业规划是否得到尊重,是否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素养。

一院一部从事弹道设计的杨辉,2006年毕业后来到航天。他坦言自己对这份工作的钟爱更多的是来自于自己对型号工作的兴趣。“我喜欢心无旁骛地做一些事情,愿意从头到尾跟踪一个型号,这样我会觉得特别有成就感。”

近年来,一院火箭发射任务成倍增长,“披星戴月”对杨辉而言已经成为常态。毕业后,他的一些同学进入外企、民企,拿着高薪,享受着“加一分钟班,挣一分钱”的福利,他们对杨辉这种“苦行僧”式的生活很不理解。

“我的这份工作能带给我非同一般的成就感。我就希望能够在一个岗位上踏踏实实地做出成绩。”由于工作表现优异,部里好几次要提升他做副处长,但他都拒绝了。“和我们同一组的余梦伦老师50年钟情于弹道设计,最终成为院士。他就是我职业发展的目标。”

辗转于各个发射场,记者所接触的绝大多数是30岁上下的年轻人。他们已经在各个岗位上担当重任,这是航天快速发展给他们带来的宝贵机遇。相信在自己职业规划的引导下,在航天事业这片沃土里,他们不仅能够收获成功,还能收获自豪感、成就感以及与同龄人一起携手向前的“战斗”友谊。

航天前辈说——

职业规划从学习开始

“职业规划”的概念近几年才逐渐被公众所了解。上个世纪中期,当中国航天事业蹒跚起步时,“职业规划”对老一辈航天人而言显然还是一个陌生概念。而他们在物质保障、科技条件都较为艰苦的环境下,却让中国航天在短短几十年内迅速崛起,并在世界舞台上拥有了重要的一席之地。

当镜头回转,重新聚焦孙家栋、龙乐豪院士那一代人的“25岁”时,我们会发现,在那个职业发展由“组织”决定的年代,“学习”是为自己确定职业明灯的最佳途径。

1954年,孙家栋25岁,这一年他在苏联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进行专业学习。他宿舍的灯经常亮到深夜一两点钟。那一年,主考官将三年级学生尚未学过的航空发动机静态下主要性能的推导问题提给了孙家栋。当他毫不慌张地引经据典作出正确回答时,陪考官员和同学们惊诧不已。这时候,主考官才意识到自己拿错了试卷。孙家栋用自己扎实的基本功让他在职业生涯的“跑道”上抢得了先机。

在那个年代,学习无疑是让自己快速成才的唯一通道。经历了旧社会的屈辱,肩负着振兴中华使命的老一辈航天人格外珍惜自己的工作。他们在为航天事业起步尽一己之力的同时,也为自己的职业生涯着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63年,龙乐豪25岁,那一年他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来到了位于南苑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总体设计部,开启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时光飞逝,转眼38年过去了。当初的帅小伙现在已经白发苍苍,直到今天,龙乐豪依然把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年份定格在25岁。

“那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或者说是我人生中的一个新起点。我终于走向了我心仪已久的国防建设岗位。”回想起自己25岁时的意气风发,当时的一幕幕又清晰地浮现在龙乐豪眼前。“对我而言,25岁最重要的意义就是结束了我家世代务农的日子,来到了祖国的心脏——北京。投身航天事业让我觉得自己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

来到总体部从事导弹设计工作后,龙乐豪很快发现自己的焦虑感替代了之前的幸福感。“发现自己的知识很匮乏,这让我感到很吃力。”入职没多久,龙乐豪以军代表的身份,前往211厂从事验收控制系统仪器设备的工作。

在厂里,龙乐豪感到了“一字千钧”的压力。白天工作,晚上挑灯夜读,“恶补”各种专业知识。在那种“导弹就是穷人的打狗棍”的气氛下,龙乐豪感受到了自己的责任。

“现在看来,当时脑子里没有职业规划这种概念。当时从心里产生的对这份工作的自豪感以及发自肺腑的热爱,让我树立了为祖国军工事业奋斗终生的理念。”龙乐豪坦言,自己出身贫苦,经历过解放前风雨如晦的艰难岁月,这让他和他的同事更加深知国防建设的重要性。在那个大力倡导“我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的特殊年代,尽管对自身没有一个清晰的职业规划,但在入职之初就在工作中不断学习,龙乐豪很快便找到了自己职业生涯的坐标:做一名优秀的火箭设计师,并用一生的奋斗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1963年对我而言,除了是我事业起步的重要节点之外,还有一层重要意义。那一年,我见了我女朋友的家长,并正式确定了恋爱关系。”龙乐豪告诉记者,他认为,事业和家庭是人生的两大追求。而自己之所以能够有更多的精力放在事业上,与妻子的支持息息相关。而他也建议航天战线上的年轻人在高节奏的工作环境中,要善于处理好生活和工作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的职业规划变成现实。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