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技为党旗增辉 □ 本报记者 黄希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1.05.18
【版次】第1版(重要新闻)
【入库时间】20110920
【全文】
开栏语: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也是中国航天事业创建55周年。55年来,在党的领导下,航天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从即日起,本报开设《在党的领导下——书写航天辉煌》栏目,与读者重温那些激动人心的历史瞬间,也一同记住那些把生命与才智奉献给党和人民的航天人。
90年前,嘉兴南湖上的一叶孤舟,承载着苦难深重的中国人民的意志,走上了探索真理、民族复兴的艰难道路。
55年前,来自海内外的科技精英汇聚在北京,在党旗下发出科技强军、航天报国的誓言。
于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华大地上与茫茫太空中,一幕幕壮国威、振民心、惊世界的航天科技壮举,在航天人的声声誓言中、在高高飘扬的党旗前上演与实现……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党和政府开始考虑发展自己的导弹技术,经过不到4年的艰苦攻关,中国首枚导弹“东风一号”于1960年11月5日首次试验成功。20年后,我国自行研制的洲际导弹成功飞向8000千米外的太平洋。
奇迹还在延续。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这颗仅重173公斤的卫星在当时无疑是一颗“重磅炸弹”,这意味着中国这个发展中国家成功跻身“太空俱乐部”,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
卫星技术,地面“开花”。从1975年中国发射第一颗返回式卫星至今,卫星应用已经成为服务百姓生活的重要科技手段,太空农业逐渐开始走进千家万户。而气象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这些“贴心”的卫星资源,让百姓生活更加便利。
改革开放后,中国航天迈出了向风云际会的国际商业市场进军的步伐。1990年4月7日,我国发射的首颗外国商用通信卫星——亚洲卫星一号圆满成功。30余载风雨同舟,如今的中国航天已经为14个国家和地区提供了30次商业卫星的发射和6次搭载服务,并实现了整星出口零的突破。中国航天以一流的产品技术和“肝胆相照”的诚意,成为国际商业发射市场上的一张“优质名片”。
在群星闪耀的中国太空版图中,“神舟”和“嫦娥”无疑是最璀璨的明星。
2003年,“神舟五号”首飞成功,有一位老华侨激动地说:“中国卫星能够打多高,我们在外华侨的头就能抬多高。”随后,在2005年和2008年,中国航天先后组织了“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这意味着中国航天已经攻克了“多人多天”和“出舱活动”等多项航天关键技术。
近年来,中国航天加大了“向深空进军”的步伐,先后实施了我国绕月探测工程一期和二期工程。2007年10月24日,我国首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发射成功,中国航天在浩瀚的太空中树立起继人造地球卫星和载人航天飞行之后的第三座丰碑。
伴随着航天事业50多年的发展,有着“神箭”美誉的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目前已经具备了发射近地轨道、太阳同步轨道、地球静止轨道空间飞行器的能力,并已将100多颗飞行器送入太空。长征火箭由于发射精度高、可靠性高而在世界商业发射舞台上享有重要声誉。
近年来,随着中国“向空间进军”战略的逐步推进,中国航天加紧了自主研制各类飞行器的步伐。自1970年以来,中国先后向国内外用户研制交付各类卫星80余颗,形成了返回式遥感、“东方红”通信广播、“风云”气象、地球资源、北斗导航、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海洋等7大系列。卫星的技术水平、应用水平以及长寿命、高可靠性逐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
值得欣喜的是,在中国航天这片沃土里。一大批卓越的科学家、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迅速崛起。怎能忘记老一辈航天人扎根三线的豪情?怎能忘记他们“献青春、献生命、献子孙”的诺言?在55年的峥嵘岁月里,中国航天人用自己尽善尽美的工作默默地诠释着对党的热爱与忠诚。
党旗永远飘扬。相信在党旗的辉映下,中国航天将继续创造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