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铎与游邀村黄堂爷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3.06.02
【版次】第3版:三版
【入库时间】20130630
【全文】
尹铎是春秋末期晋国人,少昊的后裔,晋卿赵鞅的家臣,他的故里在今翼城县南梁镇东尹村。尹铎曾担任过晋阳的行政长官。据传,他晚年归隐于九原游邀(今忻府区董村镇游邀村)。因为这里是智伯家族智氏所居地,他要与智氏化干戈为玉帛,世世代代和睦相处下去。
尹铎治理晋阳
据《资治通鉴》载:赵简子派尹铎治理晋阳,尹铎请示说:“治理晋阳的目的是搜刮民脂民膏,就像茧中抽丝,是抽尽就停止呢?还是使百姓富足共同修筑城垣,不断培土加厚呢?”赵简子回答说:“当然是使百姓富足呀。”尹铎于是整顿户口,减少交税的户数,降低百姓的负担。赵简子向他的儿子无恤说:“晋国有祸乱,你不要认为尹铎地位轻,晋阳地方远,一定要依靠他的。”
张美恭先生创作的《翼城赋》中也提到了“尹铎营造晋阳城……”。
最初的晋阳城是赵氏家臣董安于创建的。董安于创建晋阳城后,担任了第一任行政长官,以“不赦”之法而令行禁止,使赵氏家族凭借这座军事堡垒安然度过“范氏、中行氏之乱”的危机。董安于殉难之后,赵简子又任另一家臣尹铎为晋阳宰,继续治理晋阳。他们二人被后人称为“晋阳双星”。
尹铎早年与董安于相交甚密,董氏创建晋阳、担任晋阳宰时,尹铎追随左右为其属大夫,政治见解与董安于一脉相承。尹铎继董安于上任后,在董安于传统的严于执法上加以改进,做了许多关注民生的好事,从而赢得了人民的拥护与支持,取得了政治上的稳定和经济上的繁荣,并最终把晋阳治理成赵氏势力盘踞在太原盆地的坚固军事堡垒。
尹铎是一个从不恪守教条的有作为者。初任晋阳宰时,赵简子曾让他拆除城外董安于防御范氏、中行氏围攻晋阳时所筑壁堡(另一说为范氏、中行氏围晋阳时所筑),因为他一看到这些壁堡遗迹,就仿佛看到仇人一样恼怒。尹铎却认为赵简子的命令对治理晋阳有害无益,不仅没有拆除这些壁堡,反而将其增高加固。后来赵简子至晋阳视察,认为这是为仇敌长志气,怒不可遏,要先杀尹铎而后入城。此时,赵简子的随从使臣邮无正直言相劝:“遗忘祖训,放松警惕乃召至祸灾的根源。”又援引尹铎的话劝赵简子:“思乐而喜,思忧而惧,人之道也。壁垒可以使人时刻警惕,保持戒备,把他当做一面镜子留下,有何不好呢?”赵简子听了邮无正的这番话,深悔自己误解了尹铎的良苦用心,立刻转怒为喜,以“免难”(免除赵氏灾难)之赏,重奖尹铎。
晋阳城,由于尹铎的竭力经营,成为赵氏与晋国诸卿进行军事抗争的坚固大本营。直至晋哀公四年(前453)智伯决水围灌晋阳“巢居而处,悬釜而炊”时,晋阳百姓仍“民无叛意”同仇敌忾。事实证明了尹铎的卓识远见以及治理晋阳对赵氏兴衰的重要性。后人一直忘不了这位开明的古代政治家,晋阳城毁后数百年在遗址上复建太原县城(今晋源区晋源街道办事处)时,尚在西关建起尹公祠,以资纪念。
尹铎去世后,游邀村群众为纪念他,就在村中为他建庙塑像。他生前担任过晋阳宰,相当于后来的太守,因太守俗称“黄堂”,所以群众就叫他“黄堂爷”。
后来的黄堂爷在民间传说中变成一位司雨神。为此,在忻州(今忻府区)、定襄一带村庄村民们每遇旱灾都要向黄堂爷祭拜,祈求老天下雨,普救万民。
新编的《逯家庄村志·文物》编中有这样的记载:“黄堂殿与关帝庙一墙之隔,当时有三间正殿,内供黄堂爷,人们四时前往祭供(见《逯家庄村志》266页。”据此看,过去好多村庄都建有黄堂庙。
宋朝是赵姓的天下。宋神宗时,曾将历史上对赵氏有功的人进行过一次诰封,尹铎被封为“济民侯”。后来游邀村兴建了千佛寺,又将黄堂爷、关帝与佛家诸神合供在一起,四周围了夯土厚墙,俨然一座城堡。在西南角石碹的堡门上镌刻有“济民堡”三个大字,右下角有“清咸丰三年重修”字迹。根据“济民堡”的堡名推断,堡内当以“济民侯”尹铎为主神。
游邀村黄堂爷娶媳妇的故事多年来,定襄的好多村子到了天大旱的时候都要去游邀村请黄堂爷,届时,请神队伍吹着响器,舁着轿子,给黄堂爷披红挂彩,吹吹打打不远几十里把黄堂爷请回自己家乡,然后顶礼膜拜,祷告祈雨。
说不清是哪朝哪代了,有一年定襄大旱,西河头村的人们就从游邀村请回黄堂爷来祈雨,当黄堂爷的队伍经过村中时,吹吹打打的响器声响彻全村,村里大人小孩跟着迎神队伍前拥后挤煞是热闹。
这时,有一户人家的一个18岁姑娘正在家里做针线活儿,当她听到响乐声的时候,突然觉得心神不定,就身不由己地走到院了里,踩了一个小凳子,趴在院墙的豁口向外张望。堂爷来是不准任何女子看的,那位女孩子当然也懂得这个规矩,可是今天这个女孩子好像得了什么强烈的暗示,鬼使神差地有一种想观望的强烈愿望。当她刚刚趴到墙头的时候,正好黄堂爷舁到距她几尺远的地方,她还未看清请神队伍呢,眼前突然就出现一个脑袋斗来大、威风凛凛的红脸大汉,目不转睛地盯着她,着实把她吃了一惊,咕噜噜地从墙上掉下来。
按理说院墙并不高,从凳子上掉下来也不会有什么危险,可是奇怪的是,女孩子掉下来以后,就被莫名其妙地摔死了。
摔死的女孩子死后尸体仍然保持温度,不腐烂,不生邪味,她托梦给父母说黄堂爷要娶她。人们都说是她长得漂亮被黄堂爷看上了。
此时,游邀村和西河头村的人一致公认应当给黄堂爷办婚事,游邀村就把西河头村的这位女孩子娶了回来。待女孩子娶回游邀村就失去体温,游邀村和西河头村的人就把女孩子干尸泥包,塑像成为黄堂奶奶,后来又金塑全身。黄堂爷也就成了西河头村的女婿,游邀村和西河头村就结了神亲。西河头村的人还特地给黄堂爷和黄堂庙化了布施,世代延续,直到如今。
游邀黄堂庙的大殿里,中间是黄堂爷的高大塑像,他左旁略矮的,就是穿着华丽衣服的黄堂奶奶的塑像,西河头村的村民们按期给黄堂奶奶替换旧衣装衣饰。殿堂两旁,立有两通高大的西河头村人捐资的功德碑。
千百年来每遇大旱,西河头村人就必定去游邀接神女婿来祈雨,大家带着八音队,舁着临时捆扎好的两乘轿子,浩浩荡荡赶往游邀。到了游邀以后,游邀的村民们喜气洋洋,过会一样全村出动,像接待自家的亲戚一样迎接请黄堂爷的人们,首先请八音队吹吹打打,进行祭拜仪式,仪式结束后,在大殿前摆开桌子,享受神亲家游邀人为他们早已准备好了的素斋,然后给黄堂爷披红挂彩,由八音队打头吹吹打打引路,舁着黄堂爷女婿和黄堂奶奶起轿返家。别的村乞雨是一称轿子只舁黄堂爷。西河头村是两乘轿子,连黄堂奶奶也要舁上,回家看看。
过去,每年入伏前一天,黄堂爷要上五峰山避暑。这天早上,周边的村民扶老携幼都来送行。木刻的黄堂爷像由四个身强力壮的汉子舁着,后面跟着响工,吹吹打打,来到山底下。人们用预先准备好的绳索套在黄堂爷的肩上,从山上拉起,再吊进半山腰的石洞里,然后上了香,摆了供,才回去。等到阴历九月十五,黄堂爷避暑归来,济民堡中的戏台上还要唱四天戏来庆贺的。
时下,游邀村济民堡中黄堂殿内的黄堂爷,依然香火旺盛,每逢会日四面八方的虔诚者络绎不绝地前去拜祭。
(作者张六金系忻州市诗词学会副会长,狄瑞系忻州师院政史系学生)张六金狄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