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怀川文脉三世黄堂的府城王家

怀川文脉三世黄堂的府城王家

作者:王保成 出版日期:2010.12.25 点击数:0

【作者】 王保成

【报纸名称】:焦作日报

【出版日期】2010.12.25

【版次】第04版(山阳城)

【入库时间】20120520

【全文】

府城王氏祠堂位于中站区府城街道府城村东西中心大街东段路北侧。王氏祠堂山门早被拆毁,东西配殿是世纪初翻建的,所用材料还是原物。而正殿和配殿则是清代建筑。在拜殿的落架梁上,刻有最后一次的重建时间 “时大清嘉庆捌年”。王氏族人王景常老先生告诉我们,大殿创修于永乐五年(1407年),重修于景泰二年(1451年),再修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在大殿里,我们见到了一个稀罕物件,那就是王氏族人称为“三连桌”的长桌子,不细看,还以为三张方桌并排摆放,经王氏族人提醒,我们才发现这三张方桌完全是一体的,而且也有几百年的历史。这张桌子竖摆在正殿神位前,最后还有半张桌子对它进行加长,想来这是摆放祭祀用的供品,可见当时王家之繁盛。

最让我感兴趣的是,拜殿中的三通碑及延续到拜殿外的四通碑,这七通碑,实则是王氏数百年来几位杰出人物的表彰碑。

第一通碑在拜殿正中的位置,正面居中刻“大明浙江金华知府”,碑阴则是府城王氏三氏祖王铎生平事迹。据道光《修武县志》记载,王铎,字时宣,号雪屋,生于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洪武二十八年(1396年)中丙子科乡试举人,永乐四年(1406年)以教官升任金华知府。他在金华府任上,厘奸剔弊,百姓十分爱戴。又据《浙江通志》记载,王铎严厉明断,吏畏其威,民怀其惠,公庭无事,门可罗雀,不啻为一代循良名臣。

第二、三通碑是两通圣旨碑,在拜殿南东西两侧。东碑正面刻正统五年(1440年)明英宗表彰王铎长子为义民的圣旨。同样,碑阴刻的是王忠的生平。道光志记载,王忠,字希鲁。正统五年,郡县大饥,王忠急公好义,捐出粮食一千五百石赈灾,百姓多有赖此保得一命。英宗闻奏,特对王忠下旨说:“国家施仁,养民为首。尔能出米、麦、豆一千五百石用助赈济,有司以闻,朕用嘉之。今特赐敕奖谕,劳以羊酒,旌为义民,仍免本户杂派差役四年。尚克蹈忠厚,表励乡俗,用副朝廷褒奖之意。”西碑刻的则是成化四年(1468年)明宪宗对王铎第四子王懋及其原配徐氏和继室张氏封赠的诰命,诰赠王懋为中宪大夫赞治尹,徐氏为恭人,张氏因尚在世,并且是因王懋之子王璠推恩得封,所以诰封为太恭人。

第四通碑在拜殿外第一列碑东侧,正面居中刻“大明江西道监察御史”,碑阴是王铎第三子王愈的生平。王愈,字希贤, 生于洪武十九年(1386年), 死于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 旧志关于王愈的记载非常简单,只是说他为侍御史时,刚直不避权贵,因弹劾明成祖朱棣的宠臣冒功受爵而被杀。由同县进士赵锐撰写的王愈墓碑则较为详细,说他为人“疏通警敏,于书无不读,过目成诵,终身不忘,能一目俱下五行,且能诗”。曾随其父王懋在金华府,金华名儒往来寓所,王愈得以与他们交游。王铎曾说:“此子必光吾门。”永乐十五年(1417年)秋回修武应试中举,第二年又中进士,先任江西道监察御史(协管前军),授文林郎。当时北元经常骚扰边境,为此成祖朱棣亲率大军北征,在追赶败逃的蒙古军时,总兵官等多为不法,王愈闻知后上章弹劾,永乐帝来一个各扺其罪, 王愈被杀。熟稔族史的王景常老先生说,王愈犯了一个致命错误,这次北征的主帅是永乐皇帝,他弹劾永乐帝的部帅,实则就是弹劾朱棣治下不严,皇帝的面子能挂得住?老先人死得冤哪!

第五通碑在拜殿外第一列碑西侧,正面居中刻“大明陕西西安知府”,碑阴则是第三通碑上被诰赠为中宪大夫的王懋的生平。王懋,字希昭,生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卒于景泰三年(1452年)。他仪壮魁整,见识宏远,自幼即有大志。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甲辰科进士及第,初任广东化州州判,对洞黎交以信义,结以恩惠,推动了当地的民族交流与和解。又任直隶通州州判,严惩不法盐商。正统初年,升为山东海丰县知县,他惩游惰,别善恶,以德治县,不到三年时间,海丰大治,路不拾遗。后来,王懋被人诬告投入刑部大牢,海丰及周边邻县士绅联合进京要求刑部释放他们的好父母官,刑部见众情难违,且王懋案终属查无实据,就把王懋释回,并官复原职。正统九年(1444年),朝廷考核地方官,王懋被吏部考评为“治行超卓,天下第一”,明英宗特地下诏赐锦衣一袭,钞币五百贯,并于礼部宴请他,颁发了嘉奖诰书。不久,王懋升任西安知府,西安虽为大都,但他剖决如流,事无壅滞,三年后以老病告归故里。此碑文原为同村举人、凤翔府学教授韩俊所撰,文中对王懋的为人和品性给予高度评价:“王懋足不污于权贵之门,名不辱于干进之书。平居风晨月夕,则诵李愿盘谷序、陶渊明归去来辞。虽居荒城任小官,由由然,无纤芥不足意。”王懋去世后,被奉祀于修武乡贤祀。

第六通碑在拜殿外第二列碑东侧,正面居中刻“大明安庆府知府”,碑阴为西安知府王懋的长子王璠的事迹。王璠字文玙,生于永乐二十二年(1422年),卒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王璠资性颖悟,才气通敏,嗜学不倦,诸书无不涉猎,尤精于《易经》,做文章气直词健而深根于理。天顺四年(1460年)与本县人张玘、赵锐同中庚辰科进士,一时之间修武县“一科三进士”被传为科场美谈。初任刑部四川司主亊,究心律学,凡有疑狱,必反复推明,必得其直。且用刑平恕,不滥及无辜。法有所不容者,虽权贵亦决不轻贷。后升安徽安庆府知府。他首兴学校,教育人才,又访求民隐,强者锄之,暴者抑之,弱者抚之。朝廷考核地方官,他被吏部评为上等,但因与安徽巡抚意见有违,遂浩然归家。《安庆府志·明宦传》记载:“(王璠)德行醇厚,器识宏达,外若和易,而中实耿直,学行皆有可称。其政近民,实循循然,守安庆三年,不为华餙,偶不悦于当道,逐解官去。安庆之民追留不及,今有思慕焉。”《修武县志》对王璠归乡的生活有这样的描述:“或策马于太行之阳,或放舟于沁水之曲,触景赋诗,以适性情。”每每读到此处,我常常感叹王璠这种归隐生活不是神仙,也是隐士,而他晚年的这种境界,不能不说是得益于对《易经》的研究和领悟。

第七通碑在拜殿外第二列碑的西侧,正面居中刻“大清山东滨州知州”,碑阴为王铎十四世孙王崿的宦迹。民国《修武县志》卷十四人物志 “循良传”中有他的简介:“王崿,字崒峰,道光甲辰科举人,以大挑知县署山东招远、馆陶、武城、滨州,多惠政。未通籍时邑侯冯萩桥修志,崿采录极翔实。弟嵕,字九峰,咸丰辛亥举人,亦与修冯志,有文名,早卒。”

七通碑看完,感慨间抬头忽然发现拜殿上有“三世黄堂”一匾,询问后方知“黄堂”是知府别称,为成化七年(1471年)明宪宗所赐,据说当时在王府门前还立有皇帝御赐的“下马牌”,要求过往官员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祖父王铎官金华知府,父亲王懋官西安知府,孙子王璠官安庆知府,他们都颇有能声廉名,王懋甚至被评为天下第一吏,这在包括焦作市区在内的老修武县,像这样的书香门第、官宦世家,还真不好找到第二家,更不要说还出了御史、知州这样的官员。

回修武时,出府城村北上丰收路,再次路过被列为2001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府城早商文化遗址。我想,先商部落把此作为观察和进军夏国的具有桥头堡性质的军事重镇,其后又成为古雍国的都城,这都不是偶然的。正所谓物华天必宝之,地灵则人必俊杰。如此,府城王氏现象,也就不是太难解释了。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