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离战士近些,再近些——与成都军区某装甲团坦克四连指导员黄松

离战士近些,再近些——与成都军区某装甲团坦克四连指导员黄松

作者: 出版日期:2011.11.28 点击数:0

【报纸名称】:解放军报

【出版日期】2011.11.28

【版次】第02版:专题新闻

【入库时间】20120110

【全文】

新闻快览

知兵爱兵

前不久的一天晚上,成都军区某装甲团坦克四连荣誉室内,中士苟周,下士夏国伟、杨晶、朱宁宁和记者正坐在小板凳上聊天,指导员黄松敲门走了进来,找当天的连队值班员苟周问了点儿事。

当他转身离去时,杨晶突然喊住了他:“指导员!”黄松闻声扭回了头,“你的鞋带没系好!”

让记者倍感惊讶的,还不是这句话本身,而在于其语气之自然,宛如兄弟之间相互提个醒。

一愣之余,再看杨晶,还有其他3名战士,个个神色如常,特别是杨晶,双腿仍然轻松地交叉着……

这个指导员靠什么跟战士情感这么近?让我们走近黄松和他带的兵。

“指导员看我们的眼神不是居高临下的,是像兄长一样的”

要想走近兵,首先得平视兵

“我最赞同的一句话,就是我们地方大学生干部应该‘放下架子’!”

黄松开门见山。

他顿了一下,接着说:“我实在想不明白,在一群军事素质比我们好、牺牲奉献精神比我们强,又可爱、朴实、肯吃苦的战士面前,我们有什么架子可摆?就因为我们是干部,或者比他们多上了几年学?”

有一次,一个重大演习刚刚结束,下士夏国伟就匆匆忙忙地找到黄松,说要请假,因为他父亲出了车祸,伤得很严重。再一细问,原来这边演习一开始,那边父亲就出事儿了……黄松问他:“为什么当时不早说,可以特批回家啊!”夏国伟抿了抿嘴,说:“我是骨干,那种时候,我实在张不开嘴……”

“心里总想着自己是个官儿,你就不可能真正走近他们!就像谈心,怎么谈?把他们叫过来,对面一坐?你觉得他们会和你说心里话吗?真想谈心很简单,你就拿个小板凳,‘啪’地往他们面前一坐,膝盖一碰膝盖,这个回路就形成了!”黄松这样告诉记者。

有一阵子,黄松发现列兵小王总是远远地躲开战友,独自发呆。一个周末,看到小王又一个人倚在床边,黄松径直走了过去,从床下捞了个板凳,一屁股就坐在了小王身边……

小王这才告诉黄松:“我长了毒疮,自己难受不说,感觉战友们好像都躲着我。”一句话没说,黄松“唰”地一下站起来走了。不一会儿,他又回来了,还抱着自己的被子,放在了小王旁边的床铺上。一连20多天,黄松为小王挤脓包、抹药水、擦身子,让临时来队的爱人专门炖他爱喝的排骨汤……小王渐渐好起来了,心情也阳光起来,训练更加积极,今年5月参加师侦察兵比武,夺得第二名。

“指导员看我们的眼神不是居高临下的,是像兄长一样的……”采访中,很多战士提起了黄松的眼睛。

“指导员房间的门总是敞开着,对我们,指导员没秘密”

要想走近兵,也得让兵走近你

“聊聊你们指导员呗!”记者想听听黄松知兵爱兵的故事。

结果没想到,得到的是如下回答——

“指导员特喜欢吃泡蒜!”

“指导员用的手机是花700元买的,还返还了400元话费!”

“指导员可是模范丈夫,每天都向嫂子早请示、晚汇报……”

听到这里,记者忍不住打断了他们:“怎么你们什么都知道?”

“指导员房间的门总是敞开着,对我们,指导员没秘密。”说这话的是中士李国民,今年26岁,在老家农村来说算个大龄青年了,可之前一直没找到对象。

有一次聊天的时候,黄松就冲李国民发牢骚:“唉,你们嫂子刚刚又埋怨我了,说一年就见一两次面……”

一句话说到了李国民的心里:“是啊,我也是每次休假回家相个亲,大家感觉都还不错,可一回部队,就渐渐地断了……”

接着,黄松话锋一转:“不过,你嫂子嘴上是埋怨,可心里还是甜蜜的。你别看我们离这么远,但只要有空,我肯定早请示、晚汇报,说点儿甜言蜜语,过节再寄一件礼物……”一番话说得李国民频频点头。

“你想知道兵,兵也想知道你!我跟我媳妇怎么认识的,我怎么追的她,我的兵全都知道!我媳妇来连队,还跟战士一起打篮球,过年一起包饺子……当你的兵知道你的一切时,自然而然地,他们有什么想法,都愿意跟你说!”说到这里,黄松很得意。

“另外,要想让兵主动走近你,还不能让他觉得你是管理者,他是被管理者,有这个感觉在里面,中间总是隔着一层东西!得让战士们感到,这个连队是大家的连队,大家都是连队的主人,只是分工不同。”黄松接着阐述自己的观点。

文书崔江南举了个例子。以前党支部研究战士入党、立功时,总有战友找他打探消息。现在只要是热点敏感问题,连队均予以公开,并且连队的大事小情,每个人都有发言权,从此没人再来找他打听消息了。

提起文书,黄松告诉记者,3年来,连队的文书换了好几个,刚用一个用顺手了,就换掉。为什么,就是想让更多的战士零距离了解连队干部在想什么,在干什么。

“我们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指导员关注的目光”

走近兵,这个“兵”应是每个兵

带兵人,都喜欢好兵。

“但如果连队里分来的都是好兵,那还要你连长指导员干什么?通过自己的努力,把他们全带成好兵,那才叫本事,才有成就感。”黄松这样说。

战士张强作风散漫,干工作马虎大意,班长找他谈好几次,不见起色。没想到,去年4月团里组织歌咏比赛,张强竟然被黄松指定为负责人。大家很担心:张强整天嘻嘻哈哈的,行吗?

黄松倒是很自信。结果,那段时间,张强还真是一门心思地组织起排练,比赛时四连无论是创意还是技巧,都获得赞赏。

原来,黄松之前就发现,张强对一件事很上心,就是音乐。随后,连队成立由张强领衔的“红色音符乐队”,团里的大小晚会都要露一手。乐队走红,张强也渐渐变了,成了一名优秀的“四连人”。

“这就是先用其所长,再补其所短。”黄松说,“还有的兵,需要敲打!只要你出于爱,他总会理解的。这就叫‘以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

一次,连队组织实弹射击,坦克内热得像蒸笼。射击刚结束,驾驶员小李就摘掉工作帽,将头探出车外透气。黄松当场予以制止,事后还建议给小李警告处分。有人求情,小李也有怨言。

黄松也不解释,而是播放了一部警示教育片,血淋淋的安全事故让小李心有余悸,后来松松垮垮的他变成了一个好兵。

在四连,最老的兵已经30多岁了,最小的才18岁,有的是大学生,有的是初中生,有的来自沿海开放城市,有的来自闭塞的小山村……士官宋发进告诉记者:“我们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指导员关注的目光。有个问题他问过我们每个人,就是今后的路怎么走……”

上图:我跟指导员(右二)说个悄悄话。张水旗摄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