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用心带兵倾情爱兵——记解放军驻滇某装甲团坦克四连指导员黄松

用心带兵倾情爱兵——记解放军驻滇某装甲团坦克四连指导员黄松

作者: 出版日期:2011.12.13 点击数:0

【报纸名称】:云南日报

【出版日期】2011.12.13

【版次】第03版:要 闻·专页

【入库时间】20120110

【全文】

从硕士到战士,从普通大学生干部到全军优秀基层带兵人,解放军驻滇某装甲团坦克四连指导员黄松,在基层搏击风浪,在军营收获和奉献着人生价值。

练出一身兵味

2008年12月,黄松提前半年完成研究生学业,被分配到团后勤处任助理员。一个月后,一纸命令让他走马上任坦克四连指导员。

基层空间广阔,就像大海一样,游起来才知道有多宽,潜下去才知道有多深。这位自信的“眼镜硕士”没多久就让人“大跌眼镜”——参加5公里武装越野比武,几圈跑下来,恶心、眼花,几乎虚脱,眼镜也不知啥时候丢了;参加集会,站军姿不到半小时,就左摇右晃、脸色煞白,被战士搀回;手枪射击,屡打“光头”。

“指导员首先是战斗员”,黄松开始了艰难的赶队训练。他背靠墙壁练军姿,时间一长,屋里的白墙被汗渍印出一个人形;每天坚持晨跑,每晚睡前完成20个引体向上、100个俯卧撑、100个仰卧起坐、100次下蹲起立。

经过一番摔打历练,黄松的身板厚实了,带队、训练也不再说“外行话”了。妻子来队探亲,觉得他身上多了股陌生的“味道”,黄松说:“这可能就叫‘兵味’吧。”

从“学生官”到坦克“特手”

“不懂坦克,怎能带好坦克兵?”明白这个道理不难,但要做到却不易,一上来黄松就遇到了尴尬问题:晕坦克。

第一次乘坦克,路不是太远,也不算太颠,可黄松胃里却翻江倒海,吐得稀里哗啦。战士们见状赶紧停车问道,“指导员,您没事吧?”

怎样才不会晕坦克?有名士官半开玩笑地说:“吃几片晕车药,再多坐几回坦克就好啦!”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黄松真买来晕车药,上车前先吃一片。每次实车训练,他都是“铁杆乘员”。

不再晕坦克,黄松开始钻研坦克通信专业,凭着厚实的文化基础,很快便掌握了通信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去年7月,上级组织坦克专业特级能手考核,他第一个报了名。“一个‘学生官’,军装没穿破一套,坦克也没爬几次,也来考‘特手’?”考官挺吃惊。

“战场不问出身,考场只问能力,我怎么就不能考?”黄松坚持参考,结果让人吃惊:他以理论考核100分、完成规定排障作业用时1分30秒的优异成绩,成为集团军首个考取坦克专业特级能手的地方大学生干部。

沉甸甸的责任

“让战士成才,就是对战士最大的关爱。”每当看到写在笔记本里的这句话,黄松就感到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藏族战士旦增加拉刚入伍时,几乎不会说汉语。旦增加拉下连后,黄松送给他一本藏汉词典,每晚陪他学汉语,帮助他克服了语言障碍。

黄松创造性地为战士绘制“成才路线图”,为战士建立“成才档案”,按照其知识结构和特长,合理定位成才目标,对每一时期的目标是什么、要完成哪些事、帮带责任人是谁,都一一进行明确。为鼓励战士成长成才,他还立了个规矩:凡是战士研发的革新成果,均以战士名字命名。士官关旭岗针对坦克并列机枪校正程序繁琐、用时较长的问题,研发了用底部钻孔的弹壳来校枪的方法,连队将其命名为“关旭岗快速校准法”。连队战士研发的“夜间射击短停计时器”“快速判距简易器材”等革新成果,均以战士名字命名。

两年来,四连有两名战士提干,14人自学考试取得大专以上学历,7人通过特级能手考核,10名退伍战士考取公务员。团政委文召和说:“黄松带的兵,在部队有战斗力,回到社会有竞争力。”

从优秀研究生到全军优秀基层带兵人,黄松一路走来,一路奋斗,一路突击。2011年9月,黄松作为全军优秀基层干部骨干带兵经验报告团成员,在全军作巡回报告。

本报通讯员 邓忠开 张景喨 记者 尹朝平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