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从“眼镜硕士”到全军优秀带兵人——记解放军驻滇某装甲团坦克

从“眼镜硕士”到全军优秀带兵人——记解放军驻滇某装甲团坦克

作者: 出版日期:2011.12.13 点击数:0

【报纸名称】:昆明日报

【出版日期】2011.12.13

【版次】第A03版:综合

【入库时间】20120420

【全文】

黄松是集团军第一个考上坦克特级能手的政治干部。

训练中,黄松与战士一样负重25公斤进行俯卧撑。

今年9月,解放军驻滇某装甲团坦克四连指导员黄松作为全军优秀基层干部骨干带兵经验报告团成员,在全军作巡回报告,载誉归来,他没有丝毫变化,继续奋斗在指导员岗位上。从优秀研究生到全军优秀基层带兵人,黄松一路走来,一路奋斗,一路突击,体现着人生价值。

选择在基层成长的“眼镜硕士”

2008年12月,黄松提前半年完成研究生学业,被分配到团后勤处任助理员,怀着对基层生活的热爱,他三次向团党委递交自荐信,希望到基层锻炼。一个月后,他如愿到了坦克四连任指导员,可这位自信的“眼镜硕士”没多久就让人“大跌眼镜”:参加5公里武装越野比武,几圈跑下来,恶心眼花几欲虚脱,眼镜也不知啥时候丢了;参加集会,站军姿不到半小时,就左摇右晃、脸色煞白,被战士搀回;走队列,他习惯走“八字脚”;手枪射击,屡打“光头”,一连串的“囧事”让黄松明白,理论不与实践对接,自己就只是个知识“搬运工”。从此,他开始老老实实从基层ABC学起,从普通一兵练起。带兵经验少,他就随身装着一个小本子,每天请连长、骨干讲评自己的工作,对照问题一一改正,一有管好连队带好兵的经验做法,就马上摘录下来认真揣摩,为了成为优秀政治教员,他一门心思学理论、练口才,苦心琢磨上课的“道道”,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快他就在集团军组织的优秀“四会”政治教员授课比武中脱颖而出,获一等奖。

从指导员到“特级能手”

“指导员首先是战斗员”,黄松开始了艰难的赶队训练。他坚持背靠墙壁练军姿,时间一长,白墙被汗渍印出了人形;盯着小号靶子练眼神,一盯就是半小时;每天的晨跑和睡前的20个引体向上、100个俯卧撑、100个仰卧起坐、100次下蹲起立,雷打不动。一番摔打历练,黄松的身板厚实了,带队、训练也不再说“外行话”。妻子来队探亲,觉得他身上多了股陌生的“味道”,黄松挠头想了想说:“这可能就叫‘兵味’吧。”

第一次乘坦克,黄松胃里就翻江倒海,吐得稀里哗啦。怎样才不会晕坦克?有士官半开玩笑地说:“吃几片晕车药,多坐几回坦克就好啦!”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黄松还真买来晕车药,每次实车训练,都当“铁杆乘员”,久而久之,不论坦克多颠簸、油烟味多重,他都能安之若素。不再晕坦克,黄松又开始钻研通信专业,凭着厚实的文化基础,他很快掌握了通信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还熟练掌握了20余种排障法。去年7月,黄松以理论考核100分,完成规定排障作业用时1分30秒的优异成绩,成为集团军首个考取坦克专业“特级能手”的地方大学生干部。可他从不懈怠,此后又开始苦练驾驶,并在射击专业训练中运用所学,建起了坦克在各种气候条件下的技术参数、在不同地理条件下的射击诸元数据的综合数据库,数据库运用于实弹射击后,坦克打得更准更快,在上级组织的射击考核中,四连创造了7项纪录。

爱战士就让他成才

“让战士成才,就是对战士最大的关爱。”在黄松的笔记本里,记着沉甸甸的责任。为了带好“90后”的兵,黄松给新兵中的“留守子弟”兄长般的关爱,新兵爱上网,黄松就和他们切磋“网技”玩对战,用“网言网语”平等交流。驻训时与战士同吃、同睡、同训练,不看军衔没人知道他是官,心无隔阂,大家都愿对他掏心窝子。藏族战士旦增加拉刚入伍时,几乎不会说汉语,成了“闷葫芦”,黄松就送他一本藏汉词典,每晚陪他学汉语。新战士马远宁是看了《士兵突击》后才参军的,原以为凭着自己的文化程度和聪明才智一定比“许三多”强,可到部队一打听,大学生“一抓一大把”,博士硕士也不稀罕,到哪去找“许三多”的奋斗之路?小马迷茫了。但在黄松为他量身绘制的“成才路线图”上,遥不可及的目标变得切实可行,小马少了急躁,多了踏实,去年还通过了射击专业特级能手考核,成为团队唯一通过该项考核的义务兵。

发现网上“换客族”风靡流行,黄松又在局域网上开展技能交换活动,帮助战士寻找技能交换对象,相互学习交流,拓展知识层面。为鼓励战士成长成才,他还立规矩:凡战士有革新成果,都以战士名字命名。士官关旭岗研发的“关旭岗快速校准法”,有效解决了坦克并列机枪校正程序繁琐、用时较长的问题,还有以战士名字命名的“夜间射击短停计时器”、“快速判距简易器材”等革新成果都见证着战士们的才华。两年来,黄松所带的四连已有2名战士提干,14人自学考试取得大专以上学历,7人通过特级能手考核,10名退伍战士考上公务员。

记者杜仲莹通讯员邓忠开张景喨报道摄影张水旗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