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写壮美的爱军精武之歌记成都军区驻滇某装甲团坦克四连指导员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1.11.24
【版次】军事广角
【入库时间】20120110
【全文】
本报记者陈丽平
本报特约记者银军本报通讯员向辉
【人物小传】 黄松,安徽省霍邱县人,1982年7月出生,2005年从重庆大学毕业入伍,现任成都军区驻滇某装甲团坦克四连指导员。任指导员两年多来,他所带连队连续两年被师表彰为“军事训练一级连”、“先进连队”,荣立集体三等功两次。个人也先后被集团军表彰为“优秀基层主官”、“优秀政治干部”、“优秀党务工作者”,被师表彰为“优等连职指挥军官”、“军事训练尖子”、“优秀共产党员”。
安徽黄山有一种松树,它长在山巅、长在绝壁、长在石缝、长在悬崖;它历尽风霜,饱受沧桑,却始终坚韧遒劲,昂首挺胸。正是这顽强不屈、奋发向上的精神,使得黄山松天下闻名。
黄松,出生在毗邻黄山的安徽霍邱,2005年7月毕业后,分配到位于云南大理苍山脚下的成都军区某装甲团任职,从此扎根基层,接受风雨历练。如今,那云岚深处的“黄山松”,已冲破岩石,岿然挺立于苍山之巅。
独爱悬崖绝壁间
黄松分配到团里不久,就被选到团后勤机关当了一名助理员。在学校被评为优秀研究生的他,在向团党委毛遂自荐离开机关,走上指导员岗位后,却让人“大跌眼镜”。
全团建制连五公里武装越野比武,黄松成了连队的“包袱”,几圈下来,眼镜丢在了路上;两次全团集会,他站军姿不到20分钟,就脸色煞白,被人扶回宿舍。那段日子,黄松遇到不少挫折——走队列“八字脚”、轻武器射击打“光头”、战术标图考核得分仅个位数……
“别人能干好,我就干不好?”黄松决心在基层舞台上有所作为。深夜,他找到连长姜凯:“连长,齐步与跑步互换,口令应当下在哪只脚?我今天是不是又下错口令了?”黄松毫不避讳自己的不足。朴实的话语让姜凯顿生好感,两人促膝长谈,直到凌晨。
“没有一个人的知识完全从书本中学来,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持续不断地向身边人学,向实践学……”黄松将连长的话牢记在心。他请军士长关旭刚教队列,请上等兵杨晶教战术,请战士何前东教专业,身上的兵味越来越浓。
为了军姿定型,中午别人休息,他就站在烈日下,把背紧紧贴在墙上,时间一长,汗水竟然在墙上浸出了一个“人”型。为了克服轻武器射击枪响眨眼的习惯,他把小号靶纸贴在床头,睡前盯上半小时,一直练到3分钟不眨一次眼,半个月下来,黄松眼睛红肿,光眼药水就用掉了10多瓶。2009年9月,黄松参加全师政工干部比武,连续斩获手枪射击、战术标图两项第一。
盘根久炼傲苍穹
黄松至今记得,刚到连队第一天,文书来问他的专业。一下把他弄懵了:自己对坦克知识一窍不通,更别说专业了。
“群雁高飞看头雁,自己不当标杆,怎么带好兵?”黄松溢满失落。从此,练兵场上的黄松不断自我加压。他瞄准坦克专业“特级能手”,发起了顽强的冲击,但横在他面前的就有两大尴尬:一是晕坦克,二是怕油烟。第一次乘坐颠簸的坦克,黄松没多久就晕得呕吐不止。老兵看着他的“狼狈”样,调侃地说:多坐几回坦克、多闻几次油烟就好了。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于是,每次实车训练,黄松都当铁杆乘员,为了习惯油烟味,发动车时他故意在坦克尾部停留。久而久之,无论坦克多颠簸、油烟味多重,他都安之若素。同时,他加班加点学习通信专业理论,把涉及通信电路、线路的20余个特情处置方法都熟记于心。
专业特级能手考核评定展开后,黄松第一个报名参加,并最终以理论考核100分、排除故障1分30秒的优异成绩考取了无线电通信指挥特级能手证书,成为所在集团军部队首个考取特级能手的大学生干部。
去年10月,团里组织合成营山地进攻演练,四连的一辆坦克突然通信中断,几名技术骨干轮番上阵,几经抢修,仍无济于事。“让我试试。”黄松主动请缨,进入车内认真排查通信线路,迅速认定是“电台到一号盒通信线路的3号线”出了问题,不到1分钟就把故障排除。“神了!”现场的官兵发出赞叹。
临风抚剑看今朝
军人在战场要百战百胜,在未来多样化军事任务中更要永不言败、一往无前,这是和平时期军人的最高荣誉,也是黄松作为指挥员的心灵底稿。
去年正月初三,一场森林山火夜袭漾濞石门关,火情告急!灾情就是命令,正在欢度春节的四连官兵,短短5分钟集结完毕,第一时间赶赴火场,展开救援。面对汹汹蔓延的山火,黄松带领官兵采取小群多路、划片包干的方法,仅一天时间,就成功驯服火魔。
积累在平时,释放在瞬间。面对多样化军事任务的新要求,黄松登得更高,望得更远:连队作为老先进,就不能有“歇口气”的思想,只有多练一手,才能更胜一筹。
在四连,每周一次的战备紧急拉动雷打不动,助推了连队以8分30秒的快速反应速度,成为团里一支响当当的“应急力量”。
2009年10月,团将组建大理市应急防火救援队的任务赋予四连。
受领任务后,他邀请地方消防专家,为大家讲解森林扑火常识和基本方法;他身先士卒,带领连队骨干对演练过程中遇到的5类14个问题进行集体攻关。那段时间,他白天组织官兵学理论、练程序,晚上还要挑灯查阅资料、修改完善脚本,经常一干就是通宵。
验收当日,整个演示一气呵成。军地观摩人员连连叫好:“扑火方法科学有效、简便易行。”事后,他们总结的“森林扑火六清除”和“应急避险五不要”被驻地森林防火指挥部采用,并编制成册下发,在全市推广。
今年3月11日,正在某训练基地训练的四连官兵接到命令,向盈江震区运送民政部下拨的第一批救灾帐篷。当时连队三分之一是刚下连的新兵,从未经历过大项任务考验,一些战士因为紧张而焦躁不安。黄松便和连队2名学过心理学的大学生战士一起组成“心理疏导小组”,对新战士进行逐一疏导。
“有指导员在,我们就有了主心骨!”新战士们及时克服了恐惧畏难心理,全连官兵在团的编成内,星夜兼程400余公里,及时把2800余顶帐篷运送到灾区,解决了受灾群众的燃眉之急,受到军地领导的高度赞誉。
从硕士到战士,从尚武到精武,从一介书生到优秀指挥员,面对一次次挑战,黄松就如一棵松,扎根峭壁,耸立挺拔,用一滴滴汗水、一处处伤痕、一次次磨砺,谱写了一曲爱军精武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