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书写“石头的史书”——读黄松书的潮汕民居建筑摄影□曾建平

书写“石头的史书”——读黄松书的潮汕民居建筑摄影□曾建平

作者:曾建平 出版日期:2010.01.31 点击数:0

【作者】 曾建平

【报纸名称】:汕头特区晚报

【出版日期】2010.01.31

【版次】08版:视点

【入库时间】20120420

【全文】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

图7

图8

建筑的文化价值一直称为“石头的史书”,潮汕民居的“史书”是建筑师留下的,在这里,我们阅读到却是摄影师黄松书留下的“石头史书”。他在“书”里所写的一章一节,一帧一卷,都是潮汕民居建筑美学和摄影光影结合的有关“章节”。

建筑与摄影一样,既是一种技术性的生产活动,又是一种具有精神性的文化行为。建筑包含着历史进程中的文化积淀,并体现出某个时代的思想潮流和审美观念,摄影亦然。因此,潮汕民居建筑的美学现象,或多或少地带着地区特色和时代特点的文化景观,而摄影则是最能表现地域建筑特色和美学特征的艺术手段之一。

因此,我们随着黄松书的镜头,便可以欣赏到潮汕民居建筑的一砖一瓦的美学意蕴。像(图1、图2)的潮汕传统民居建筑群,将“四点金”式的“建筑母体”,由一座变多座,以院落为基础,一个层次接一个层次,一个单元接多个单元地广布在一个空间中,横向、纵向、平行地构成一个广阔的有组织的大院落,从而产生了一系列单座建筑数量众多的“驷马拖车”、“百凤朝阳”群体,它们与“四合院”一样区别于西方建筑。

西方建筑从外观上看一目了然,其个体本身是丰富多变的,潮汕传统建建筑从单体上看也简体明了,但平面组织上却十分复杂,建筑空间是一层一层逐一展开的,从而造成欣赏者难以在一个固定的角度和画面来揭示其整体面貌。然而,黄松书从建筑物的各个角度,让我们“人行其中”,领略了“步移景异”空间变幻的美感。

不是吗?像(图6)两座宅院之间的小巷,又高又宽的围墙,有一种坚实而严肃的内在精神,让人觉得不可冒犯。同时,它又让人感受到高墙里面还有一个静谧安宁而广阔的空间。(如图5)

亚里斯多德认为,爱好节奏和谐之类的美的形式是人类生来就有的自然倾向。我们可以感受到自然界中许多事物或现象,往往由于有规律的重复出现或有秩序的变化,能自然而然地激发美感。黄松书恰如其分地利用前景的剪影,将建筑师模仿和运用自然界弧形的节奏美表现出来。(如图3)建筑空间的节奏美,通过摄影师的光影塑造,让观众更加明了地领略到这种具有条理性、重复性和连续性为特征的形式美。

黄松书表现的潮汕民居建筑群“史书”,像一篇主题性十分明确的文章。假如屋顶、斗拱、梁、柱、窗、门、墙是它的词,那么,一幢个体的房屋便是一个句子,而大宅第中的各座“下山虎”(一厅二房合成小院,近似三合院)才算是一个段落,只有由各个段落才能构成一个“驷马拖车”式的主体建筑。

所以,黄松书这组建筑摄影镜头中,有像屋顶、山墙、木雕、石雕的“词”,也有像“天井”和“下山虎”的“段落”以及“驷马拖车”、“百凤朝阳”的“章节”。

黄松书拍摄的“天井“(如图5),正是潮汕民宅的一个主要建筑特征。其宅以“口”字矩形,这种形制本身已暗示了潮汕礼制伦理的“规矩”。潮汕文化一向具有执著的“中心”观念,“中心”观念在建筑群体组织上表现为聚落的平面“向心”形态。一个宅第是由众多的单体院落,如“四点金”、“下山虎”,围绕一个中心点(如主厅堂)构合而成,庭院、大埕、天井被围合在四周房屋的中间,构成一个闭合式的方形或矩的典型平面布局,映射着强烈的“中心”礼制观念和聚合“向心”的潜在文化意识。

黄松书的建筑摄影,好像建筑的装饰效果,总想运用一些更好的词汇和词藻,把潮汕的民居建筑润色得更加美丽,更加动人。

本栏照片均由黄松书摄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