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技术自觉:推进军事变革的基础黄松平
【作者】 黄松平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2.01.05
【版次】第10版:军事论坛
【入库时间】20120520
【全文】
军事技术自觉是人对军事技术的本质与内在动力、特点与规律、结构与功能,及其在人类文明进化之链上地位和作用的理性认知,其本质上是军事技术主体对军事技术的一种理解能力。
军事史是技术自觉意识的增强史
《孙子兵法》将道、天、地、将、法列为战争五事,却独不言器,也从一个方面说明,当时的军事技术进步与创新问题,远未进入军事实践主体的视野。根据《中国兵书知见录》的资料,先秦以来中国共有存世兵书2308部,其中有关军事技术方面的论著,只有《火龙神器阵法》《火攻挈要》《火龙经》《武经总要》等为数不多的几部,尚不到存世兵书总数的百分之一。西方的情形与此类似。因此可以说,第一次军事技术革命发生之前,由于科学技术发展缓慢,作为科学技术产物的兵器发展也相当迟缓。
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末,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军事技术呈加速发展趋势,军事发明以及新兵器研制改进的步伐明显加快。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政府对科学家的战时动员变成了一种持久现象,军事技术创新因此获得了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两次世界大战中新武器所显示的巨大作用,使各国普遍认识到军事技术对于增强军事实力的重大作用,军事技术政策成为国家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军事强国建立起庞大的国防科研和国防工业体系,军事技术的发展逐渐形成了门类齐全、结构完整的学科专业体系。今天,军事技术和战争成为各国普遍关心的话题。人们普遍意识到,保卫国家的长城不能只建在砖石土木结构和火枪火炮的基础上,必须建立于海上、空中和太空,建立在高技术武器系统等新的物质文明之上。
推进社会变革的有力杠杆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高新技术的加速发展和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使武器装备的作战效能发生质的飞跃。以信息技术为龙头的新军事变革浪潮汹涌而至,已经而且必将进一步对当代军事和国际战略格局带来深远影响。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虽然各国情况大不一样,但依靠军事技术创新推进变革的共同做法,必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样:“手枪战胜利剑,即使最幼稚的公理论者在这里也应当明了……较完善的暴力工具即一般所说的武器的生产者,战胜较为不完善的暴力工具的生产者。”
先进军事技术在军事领域的运用,首先导致军队武器装备的升级换代,进而带动军事组织的变革和军事管理的创新,并在此基础上促进新的战略战术和军事理论的创新发展。世界军事变革的历程一再表明,军事技术发展及其引起的武器装备改进,始终是引发军事变革的先导性因素。
然而,技术本身不能创造革命,军事变革的发生首先取决于人们对新出现的军事技术做出怎样的回应,也即取决于他们的军事技术自觉意识。火药首先产生于中国,中国人却主要用它做爆竹敬神。14世纪火药经阿拉伯传入欧洲,才被装入枪筒推动弹丸,并最终将冷兵器挤出战场,世界第一轮军事革命也因此应运而生。罗盘针在中西方的境遇也与此相类似。马克思揭开社会进化之谜,用的也正是武器发展和演变这把重要钥匙。马克思认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由此可见,军事技术自觉意识强,就能够敏锐感知军事技术发展所显现和蕴含的全部价值,在军事实践中的作用就突出;反之,对新出现的军事技术视而不见或漠然处之,军事技术发展就缓慢、守旧、落后,在军事实践中的作用就弱化,两者总体趋势正相关。
军人把握未来战争脉搏的触觉
在军队战斗力要素演变的过程中,对应于军事对抗物质性手段从材料、能源到信息的过渡,人的因素侧重点则经历了由体能、技能到智能较量的发展。军事技术自觉作为一种思维形式,本质上属于智能的重要方面。未来战争,智能的重要性显然只会增加。这也与恩格斯从研究军事史中得出的结论相吻合。恩格斯还以他那个时代的俄国军队为例,强调了军人智能的极端重要性:俄国的兵士虽然具有一切优良的战斗素质,但是从未超过文明欧洲的任何一国军队。在同等条件下,俄国人不论怎样殊死奋战,结果总是被敌人打败,有时被法国人,有时被普鲁士人、波兰人或英国人打败。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军人当然不可能懂得所有军事技术,但军事技术自觉作为敏锐的触角,则无疑有助于理解新军事技术的含义,明白它所带来的冲击和影响,感悟它所开拓的发展方向,从而有助于感知未来高技术战争的脉搏。军事技术自觉的重要性正是体现在这里。所以,决定民族命运的不是一两场具体的会战成败,而是通过具体会战所反映的该民族军事应变力和军事技术应变力的素质。这种素质,甚至决定着一个民族能否继续生存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