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夯牢产业的基石 黄松甸黑木耳产业探究(下篇)

夯牢产业的基石 黄松甸黑木耳产业探究(下篇)

作者: 出版日期:2009.09.03 点击数:0

【报纸名称】:江城日报

【出版日期】2009.09.03

【版次】第06版 (今日乡村)

【入库时间】20101230

【全文】

记者 常学文 通讯员 张清东

8月6日,在第三届吉林蛟河黄松甸食用菌展洽会开幕式上,中国食用菌协会秘书长代表该协会将刻有“中国黑木耳之乡”的牌匾交到黄松甸镇领导手中。对这一荣誉,黄松甸人保持了清醒的头脑。镇负责人在致辞中表示:“要坐稳‘中国黑木耳之乡’这把‘交椅’,必须正视客观存在的问题,打牢产业基础,进一步做大做强产业筋骨。”

黄松甸镇种植黑木耳已有近40年历史。多年来,该镇黑木耳生产一直走以量取胜的路子,生产模式仍为分散的家庭庭院作坊,菌种选用杂乱,生产技术停留在半手工半机械化水平,劳动强度大,劳动环境差,原料和人工成本高,产品缺乏质量标准和深加工。这些导致了产品品质和产量提升压力大,进入国际市场困难,以及产品附加值不高,财政贡献率低。针对这些制约产业做强做大的诸多深层次问题,黄松甸镇各界人士早有认识。近年来,镇党委和镇政府提出了以质取胜和规范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工厂化、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从2006年开始,黄松甸开始创建国家级万亩黑木耳标准化示范园区。今年,该园区面积已达100公顷,进驻种植户275户,种植黑木耳2000万袋,预计年底实现产值3400万元和利润2000万元。该园区已基本达到统一选择优质菌种、统一分期采收和自然晾晒、统一进行技术指导培训、统一供水和供电,改变了以往庭院式种植规模小、分散、能耗大的弊端,每袋节约成本约0.1元。与园区外分散的种植户相比,园区内种植户去年总计节约成本300万元。

今年,由蛟河市重点招商引资企业、黑木耳深加工企业——吉林黑尊食品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蛟河年产2亿袋黑木耳液体菌种及万亩标准化种植园区开发建设项目落户黄松甸镇。该项目计划总投资3.8亿元,采用现代化生产技术和工艺,开发和生产液体黑木耳菌种,并采用工厂化模式生产标准化的黑木耳菌包产品。目前,该项目已投入资金1500万元,厂房正在建设中,部分设备已经购置,部分技术和管理人员已经配备,一期工程预计明年上半年投产,年生产能力预计达到5000万袋黑木耳液体接种。该项目全部投产后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可以有效解决黄松甸黑木耳产业目前存在的问题。

此外,今年,黄松甸食用菌大市场将建成农产品检验检测系统,黑木耳产品质量标准和安全可靠性将得到一定程度上的保障。同时,今年,黄松甸镇成立了食用菌星火科技专家大院专家组,加大了新技术开发、培训、推广力度,鼓励菌农采取先进的接菌、出耳技术,提高产品品质。今后,黄松甸将逐步申请和取得黑木耳GAP认证,把黑木耳的质量安全性提高到国际标准水平。

“从更长远的角度看,黑木耳产业要做大做强,必须走精、特、细、深的方向,延长产业链,实现高附加值。而实现这个目标,仅靠黄松甸一个镇的人才、技术、资金、原料需求量和产品产量等各要素显然不够。例如,要解决原料成本高问题,黄松甸镇就地建立自己的木屑原料生产企业是非常必要的。但问题是目前黄松甸一个镇的木屑原料需求量还不足以建立一个这样一个原料生产企业。同样,在解决菌种杂乱、家庭生产机械化水平、产品深加工等环节上也面临这样的问题。为此,应该以黄松甸镇为中心,把整个蛟河市打造成‘中国黑木耳之县’,把黑木耳产业打造成蛟河市的支柱产业。”黄松甸食(药)用菌协会会长崔成说。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