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黄松甸黑木耳产业探究(上篇) 价格走低的背后

黄松甸黑木耳产业探究(上篇) 价格走低的背后

作者: 出版日期:2009.08.27 点击数:0

【报纸名称】:江城日报

【出版日期】2009.08.27

【版次】第06版 (今日乡村)

【入库时间】20101230

【全文】

记者 常学文 通讯员 李祚运 

今年6月中旬过后,蛟河市黄松甸镇黑木耳、春耳陆续采收上市。与往年同期相比,今年上市的春耳价格较低——去年春耳价格每公斤46元,而今年同类春耳价格最低已跌至40元。据黄松甸食(药)用菌协会会长崔成介绍,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内市场需求不旺是今年春耳价格走低的主要原因。但是,价格走低也凸显了黄松甸黑木耳产业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

价格走低首先凸显出成本高、利润空间减小的问题。原料上,按照今年黄松甸种植2亿袋黑木耳计算,今年全镇种植黑木耳的木屑原料就消耗了2亿公斤。由于本地没有大型的木屑生产企业,多数木屑是从敦化等外地购进的,合计每袋黑木耳木屑成本0.2元,而敦化当地的黑木耳每袋木屑成本是0.18元。人工费上,由于本地劳动力较少,黄松甸菌农需要雇佣大量劳动力,多数菌农每户雇佣3人到5人,雇工月工资每人达1500元到1800元,最忙期雇工日工资每人高达100多元,而且人工费成本占总成本比例有逐年上升趋势。

人工费成本过高反映出来的问题是技术落后、劳动强度高、劳动环境差。目前黄松甸黑木耳种植技术还是半手工半机械化水平。由于许多工序是手工操作,菌农和雇工在农忙时每天从天亮干到天黑,而且接菌时药物呛人、菌袋入锅出锅时高温袭人。高强度的劳动和较差的环境让原本劳动力就少的黄松甸劳动力越缺乏,价格就越高。

更深层的问题:菌种不统一,导致部分产品产量不高;产品缺乏质量标准,导致进入国际市场困难;缺乏深加工,产品附加值不高,财政贡献率低。

目前,黄松甸3000多户菌农中一半采用有正规生产和经营资质的三大系列品牌菌种,另一半菌农采用没有任何资质的菌种。前者的生产商为延吉、哈尔滨的3家食用菌研究所,而后者的生产商是本地和敦化的菌农。无资质的菌种价格稍低一些,但产量没有保证。2007年,伟光村菌农孙建民听说敦化市某镇一户菌农开发的菌种不错,就试种了1万袋,结果在采摘后只收获了不到两成,赔了4000多元。第二年,他采用了哈尔滨一家有资质的研究所的菌种,种植了黑木耳8万袋,纯收入9万余元。

随着品牌知名度的提高和市场的扩大,国外食用菌采购商对黄松甸黑木耳产生了兴趣,但由于没有符合国外市场准入的产品标准而难以进入国际市场。在去年的黄松甸食用菌展洽会上,慕名而来的一位西班牙菌物专家提出了药物残留多少、产品符合什么标准的问题。但是,黄松甸黑木耳目前还没有经过相关部门的药物残留检测,没有制定与国际市场对接的产品标准。

到目前,黄松甸90%农户从事黑木耳生产和销售,95%收入来自黑木耳产业,去年人均收入达到8000元。去年黄松甸财政收入是336万元,其中不足10%来自于黑木耳产业。从事压缩、精包装的黑木耳初加工企业只有4户,从事黑木耳深加工的龙头企业还没有。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