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万众评公务”成为制度和常态黄松森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07.10.10
【版次】第A6版:惠州时评/特别报道
【入库时间】20111230
【全文】
编者按:
目前,全市第六届“万众评公务”活动已经正式启动,全市广大党员干部正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和要求,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从我做起,扎实整改。本版特刊发两篇从不同角度评述“万众评公务”活动的文章,为开展好本届“万众评公务”、努力把我市机关作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鼓与呼。
据《惠州日报》报道,近日,我市“万众评公务”活动启动,市委、市政府决定于今年9月至11月在全市开展第六届“万众评公务”活动,旨在推进全市机关作风建设,建设服务型政府,加快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据悉,今年的“万众评公务”活动同往届相比有所创新,评议表发放的数量、被评议单位以及评议的内容均有所增加。
无庸置疑,自2002年我市开展“万众评公务”活动以来,机关作风不断改进,并取得了明显的实效。然而,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服务理念的创新,公务员角色的转变,服务方式的人性化关怀……如果对人民群众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居高临下,那么机关作风就难以从根本上好转。君不见,有些“窗口”部门的办事人员在“万众评公务”活动期间服务热情、笑容可掬,可评议过后却“涛声依旧”,还是“脸难看,门难进,事难办”;少数单位领导不是虚心听取意见、扎实进行整改,而是选择不正当手段拉取 “选票”,仅想在评议活动中过关。因此,要让“万众评公务”活动真正成为机关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除了各级领导要深化认识外,还应让政务活动更加公开透明,让民意表达更加开放通畅,让群众监督更加全面有效。
人民群众对政务活动的评议监督,单靠设立热线电话、市长接访、公示听证、信访办理及阶段性评议活动等形式还是不够的。在实践中,新闻舆论监督、网络舆论监督都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好办法。进入信息化时代,新闻舆论监督和网络舆论监督以其迅速及时、覆盖面广的特点而起到其他形式难以替代的作用。如《东江时报》开设的“百姓评议”栏目,市广播电视台开设的“第一直播室”和“行风评议面对面”等栏目,其披露和反映的民生问题和由此涉及的相关管理部门存在的问题,都能得到快捷的解决和纠正。以上例子都彰显了新闻舆论监督和网络舆论监督的功能。在“万众评公务”活动中,除了通过发放评议表外,还可将新闻舆论监督和网络舆论监督所反映的问题作为评议的补充或参考。在法制日趋健全的今天,民智早已开启,新闻舆论监督和网络舆论监督将变 “少数监督多数”为“多数监督少数”。这样把信息显现在大庭广众之下,就会大大压缩官场“潜规则”的生存空间,为老百姓行使“合理质疑权”提供一个便捷通道。总而言之,我们要让人民群众评议机关作风和政务活动成为一种制度、一种常态,令政务活动始终置于广大群众的监督之中。在民意的约束下,为官施政方能如履薄冰,小心前行避免摔倒;办事有道“紧箍咒”,公仆职责永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