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松有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0.01.21
【版次】第07版
【入库时间】20110520
【全文】
何三畏(成都 资深评论员) 从传言“双规”到逮捕,再到近日的审判,黄松有已经案发两年了。而且以今天的人心来说,人们对腐败案也越来越精神疲劳。但是,黄案的审判还是激发了人们深度的关切。是的,没有什么比一位大法官、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走向被告席,而且被判无期徒刑更能激发人们对司法状况的想像了。黄松有是六十年来被判刑级别最高的司法官员。 黄被指控贪污、受贿510余万元。据报,已退赃578万元。法院判决认为,2005年至2008年间,黄松有利用职务便利,收受贿赂,干预司法,为他人牟取利益。有一笔糊涂账是1997年的,那时,黄担任广东湛江中院院长,“伙同他人骗取本单位公款人民币308万元,其个人从中分得120万元”。可是后来,黄的官运却一路畅通,直到中国法院系统的顶层。应该说,黄涉案金额并不太高,放在基层干部的贪污案里,其数额并不显眼。但他被指控的受贿,行贿者都来自律师。最高人民法院的官员,用电话干预地方司法,收受贿赂是这么容易的事情。这让官司怎么打,公正哪里求。他那里就是天花板,申冤到他那一层为止。 黄松有这一代法官,肩负着中国司法的特殊使命。文革结束后恢复高考首次招生,黄松有进入西南政法学院。1982年,黄松有那一代法律专业的学生,成为中国百孔千疮的司法系统的新生力量。28年过去了,他们已经是中国司法的中坚,其中许多人走向了国家法律系统和党政领导中高层。他们对中国现实社会的公正廉明和未来社会发展走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10年元月中旬,黄松有站上了河北廊坊中院法庭的被告席。为他辩护的,是他的西南政法学院本科同学龙宗智教授。当年风华正茂的青年,今天五十多岁,正是人生智慧和精力最丰沛的年龄。可是,他们却以这样的方式,在这样一个地方聚首。这岂止是命运在给他们个人开玩笑。 黄松有农家苦孩子出生。少年时期想入家乡的戏剧行,因为户籍原因被拒。他应该天生能体味社会公正的重要性。以他后来的成长过程,你必须承认他是一个聪明好学的人。他是法学博士,学者型官员。他有著述,《中国现代民事审判权论》,表明他是个行家。他享有崇高的社会荣誉。可是,他没能守持住一个法律人的最基本信条,那便是“公正廉洁”。出于他的学术和职业原因,他必须经常会提到这四个字。看来,学术背景是靠不住的,专业背景也是靠不住的。还有人说,他生活简单,直到去北京任职,还是个“三不先生”(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和“高级球盲”(不懂网球、高尔夫球)。如果这是真的,那么,“生活简朴”也是靠不住的。 对黄是否被“重判”,坊间评论不少。这样的议论也属正常。但他被拎出来了,人们看到了法庭上呈现的部分。他既是法治不健全的获利者,也是法治不健全的牺牲。显然,有关方面也是把黄案当成中国司法状况的一个标杆的。1月19日,宣判的当天,最高人民法院即发出通知,要求“从即日起,结合黄松有这一反面典型,在各级法院领导干部中集中开展一次党性党风党纪教育活动,确保公正廉洁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