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松青:诗词韵律写人生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3.12.27
【版次】第05版(民生)
【入库时间】20140110
【全文】
记者归李喆
人常说“人老心不老”,这句话对黄松青老人来说就是最好的见证。在老年大学诗词班上,年近八旬的他与其他学员以天地作诗,以山水作诗,以人名作诗,吟诗取乐,乐趣无穷。
如今,他参加诗词班已逾四年,创作的作品也多达三百余首,这两天,他的新作《黄松青诗词集》也出版发行了。陶醉于古典诗词的韵律美感之中,已成为黄松青晚年生活的兴趣和快乐。
重燃对诗词的热情
12月24日下午,记者怀着钦佩和好奇走进诗词班。一位鹤发童颜的老人坐在教室的第一排,静静地盯着黑板,还时不时做着笔记,脸上带着了开心的微笑。老年大学的老师悄悄地告诉记者,他就是黄松青。
在与记者的交谈中,面容清癯、精神瞿铄的黄松青还沉浸在他的新作——《黄松青诗词集》首发式的激动当中。他引诗据词,思路清晰,说话铿锵有力,谈话间不时露出浅浅的微笑。今年79岁的黄松青,原本是温州市平阳第一小学的老师,1996年随子女来德清定居。当得知老年大学有诗词班,他毅然报名参加,重燃对诗词的热情。
黄松青说,年轻时自己最大的爱好就是阅览书籍,虽然那时工作繁重,条件艰苦,但对诗词的热爱不曾削减。“1956刚参加工作,我省吃俭用拿出一部分的工资订阅《人民文学》、《诗刊》等书籍,有时候看到好的诗词,我还会摘抄下来,收集成册。”而他现在一些诗词创作就是吸取了这些书籍中以诗词开头的写法。
生于1935年的黄松青,历经整风运动、反右运动,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后,自己收藏的诗集全部被红卫兵烧毁。“当时的政治气氛真的太可怕了,一不小心,就被戴上反革命的帽子。”此后,他不再染指诗词,甚至放弃语文老师,从事数学教学研究。
感受生活、赞美生活
这4年的写诗之苦之乐,黄松青感触很深:“写诗作词苦中有乐,乐中有苦,乐大于苦,其乐无穷。”开始学写诗词时,他已经七十五岁了,他在创作中经常遇到平仄、押韵、格律和遣词造句等方面的困难,而填词比写诗的难度更大,格律的式样繁多,长短也不一。
古人写诗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的严谨态度,黄松青也不例外。一首词,少的有16个字,多的有一两百字,有时,为了一个字或词,他顾不上深更半夜反复推敲斟酌,查阅资料,直至满意。
老人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赞美生活,把生活中的美用诗词的形式表达出来,《一剪梅下渚湖》、《英溪河畔》、《高峰采风》等,这些作品不仅赞美美丽的德清,而且也道出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人生乐趣。记者翻看《黄松青诗词集》,强烈的时代气息扑面而来,《敢上九天揽月》、《鹊桥仙雅安地震》《南海风云东海雨》……他用诗词记录着时代的进步。
“活到老,学到老”
如今的黄松青老人,每天除了读书看报、读诗、写诗外,他还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但更多的时候是把时间倾注于笔下,倾注给自己一生热爱并敬畏的诗歌。
年事已高的他,依然对诗词创作保持着一种执著、勤奋和自信。采访间不时迸出思想深邃的连珠妙语。他很认真地对记者说:“一个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支撑,一个地方要发展,更离不开对诗词文化的研究。”这或许是这位耄耋老人在退休后致力于诗词创作的最好诠释。黄松青也希望把自己创作的诗集,当做一笔财富留给子孙,也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喜欢诗歌,传承和发扬诗歌文化。
“活到老,学到老,我会继续对诗歌笔耕不辍。”虽然年近八旬,也多次说要“封笔”,可每当静坐时,他总是文思泉涌,那一刻,他忍不住又写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