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黄松:兵味十足的“眼镜硕士”

黄松:兵味十足的“眼镜硕士”

作者: 出版日期:2011.12.24 点击数:0

【报纸名称】:中国妇女报

【出版日期】2011.12.24

【版次】第3版

【入库时间】20120520

【全文】

如果不参军,黄松的人生有N种可能,但“绝对不会有今天”。毕业于重庆大学的工学硕士黄松,现在是全军优秀基层带兵人,青年官兵的楷模。

这条不平凡的路,黄松是怎样走过来的?

2008年12月,国防生黄松提前半年完成研究生学业,被分配到成都军区某装甲团后勤处任助理员。“既然来当兵,就要到一线”。一个月内,黄松3次上书团党委,坚决要求到基层。 一个月后,一纸命令,黄松到坦克四连当指导员。

满怀自信而来的“眼镜硕士”,上任没多久就让四连官兵“大跌眼镜”――参加5公里武装越野比武,几圈跑下来,他头晕恶心几欲虚脱,眼镜也不知啥时候跑丢了;走队列,他习惯走“八字脚”;手枪射击,他屡打“光头”。一连串的“?事”让黄松明白了:理论不与实践相结合,自己顶多算是个知识“搬运工”。

黄松决定从普通一兵做起。带兵经验少,他就随身带着个小本子,每天请连长、骨干讲评自己的工作,对照问题一一改正;一听到或看到带兵的好经验好做法,就马上摘录下来学习揣摩。

指导员首先是战斗员。黄松开始了艰难的身体训练。黄松的变化让四连官兵再次“大跌眼镜”。妻子来队探亲,觉得他身上多了股陌生的味道,黄松挠头想了想,说:“这可能就叫兵味儿吧。”

去年7月,上级组织坦克专业特级能手考核,黄松第一个报了名。“一个‘学生官’,军装没穿破一套,坦克没爬几次,也来考‘特手’?”考官挺吃惊。

“战场不问出身,考场只问能力。”黄松坚持参考,结果让人吃惊:他以理论考核100分、完成规定排障作业用时1分30秒的优异成绩,成为该集团军首个考取坦克专业“特手”的地方大学生干部。

“让战士成才,就是对战士最大的关爱。”每当看到写在笔记本里的这句话,黄松就感到一种沉甸甸的责任。

黄松创造性地为战士绘制了“成才路线图”。他为战士建起“成才档案”,按照其知识结构和特长,合理设定成才目标和路径,每一阶段的目标是什么、要完成哪些事、帮带责任人是谁,都一一进行明确。

新战士马远宁是看了《士兵突击》后想当“许三多”才参军的。他原以为自己的文化程度和聪明才智都优于“许三多”,当了兵肯定比他强。可到部队一打听,大学生“一抓一大把”,博士硕士也不稀罕,到哪去找“许三多”的奋斗之路?小马感到迷茫。

让小马惊喜的是,他下连不久就收到黄松为他量身“绘制”的“成才路线图”。按照规划,遥不可及的目标变得切实可行,小马少了急躁,多了踏实。去年,他通过了射击专业特级能手考核,成为团队唯一通过该项考核的义务兵。

为鼓励战士成长成才,黄松还立了个规矩:凡战士有革新成果,均以战士名字命名。该连士官关旭岗针对坦克并列机枪校正程序繁琐、用时较长的问题,研发了用底部钻孔的弹壳来校枪的方法,连队将其命名为“关旭岗快速校准法”。该连战士还研发了“夜间射击短停计时器”、“快速判距简易器材”等一些革新成果,均以战士名字命名。

三年来,四连有两名战士提干,14人自学考试取得大专以上学历,7人通过特级能手考核,10名退伍战士考上公务员。团领导评价说:“黄松带的兵,在部队有战斗力,回到社会有竞争力。”(特约记者 银军 通讯员 向辉 张景亮)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