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松、黄军:孪生兄弟终圆大学梦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2.09.15
【版次】第B17版:与时代同行
【入库时间】20121205
【全文】
新闻回放:
2005年,高考结束,当时住在本市东沙的孪生兄弟黄松总分590分、黄军602分,双双取得优异成绩。曙光初现,命运似乎出现转机,然而在短暂的欢喜后,他们不得不面对严峻的现实:上大学所需要的高额学费还没有一点着落,能不能走进大学校园他们心里还没有底。
一幢二层小楼略显陈旧,院落里种满了蔬菜,房间里却十分整洁,卧室的桌子上摆放了一些书,除了一台黑白电视机及两台电扇外,记者没看见什么值钱的家当。这就是黄松、黄军位于东沙东联村的家。
2005年7月2日,记者来到东沙,孪生兄弟的父亲黄勤才像往常一样已早早地出门干活去了,黄军去了学校,只有黄松和他母亲金余琴在家。看到记者打量房间,金余琴拿出了一张纸,她说这是他们家最值钱的东西了。记者仔细看了看,发现那只是一份账单,金余琴解释说,那上面记录了黄松、黄军三年高中的所有支出,总共4.5万元。
7月4日本报新闻特稿《孪生兄弟难圆大学梦》见报后,引起社会强烈反响。许多热心人士致电本报新闻热线或孪生兄弟家中,对兄弟俩的处境深表同情并纷纷慷慨解囊献爱心,截至5日下午4时发稿时已接到捐款电话18个。
7月4日上午9时许,在市区做窗帘生意的徐女士第一个打来电话,她告诉记者,看了关于孪生兄弟面临失学的报道后,十分同情他们,想通过本报鼓励兄弟俩一定要读大学,因为只有继续上学他们的未来才有希望,以后才有出路,并表示愿意先捐助500元,以后每学期还会捐给每人500元生活费。当天中午时分,张家港市荣海化工贸易有限公司的业主冒着酷暑来到本报,捐款2000元;一位教师给本报新闻热线发来短信:我儿子和孪生兄弟一样,即将踏入大学校门,对兄弟俩的处境我很同情,愿捐助1000元,祝他们一路好走;张家港市华昌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打来电话,表示愿意捐助1000元;一位姓蔡的小伙子打来电话说,他刚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不久,看了报道后,对孪生兄弟一家自强不息的精神十分赞赏,愿意捐助3000元;一位在交通银行工作的不愿透露姓名的女士打来电话询问详细地址,表示将带自己的小孩星期天去看望孪生兄弟,并捐一些钱物。
记者初步统计了一下,至7月5日下午4时,仅本报新闻热线接到的捐款电话已达11个,这些热心读者中有普通职员、教师、企业主、公务员等社会各界人士,而这些好心人都不肯留下名字,一位男青年要到账号后表示愿捐助2000元,当记者问他姓名时他即挂断了电话。同时,孪生兄弟家中也是电话不断,据金余琴说,7月4日晚上12时许,永钢集团一位小伙子正在值夜班,当他看到关于孪生兄弟的报道后,立即拨通了她家电话,表示自己虽然大学刚毕业参加工作,还有一个弟弟在读书,家里并不富裕,但还是愿意支持一点。乐余镇政府也打来电话,表示将给予经济资助,同时已联系了几家企业来帮助那对孪生兄弟。
“请你告诉那些帮助我们的好心人,兄弟俩都被大学录取了,收到的2万多元捐款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孪生兄弟都能顺利地上大学。”2005年7月28日,孪生兄弟的母亲金余琴打来电话,对帮助他们的热心人士再次表示诚挚的谢意。
(褚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