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堂路和李绂
【作者】 杨友祥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09.11.06
【版次】第三版(时事?视觉新闻)
【入库时间】20110110
【全文】
与若士路隔赣东大道相望的街道叫穆堂路,全长500余米,宽7米左右,是1930年为纪念清朝名臣和著名文人李绂而命名的。 李绂字巨来,别号穆堂,临川荣山人,晚年居住在抚州城区上桥寺石芝园。李绂生于贫寒之家,凭着聪颖天资和刻苦勤学,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参加了乡试,得中解元(即第一名),第二年京试中进士。从此,李绂沉浮官场数十年,成为清朝为数不多的历任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大臣的人物之一。 在康熙朝,李绂工作勤谨,成绩卓著,由翰林院编修超五阶擢升为内阁学士,旋即又迁礼部侍郎兼左副都御史。康熙六十年,担任滇中、浙中会试主考官。出榜时,发生落第考生聚众闹事事件,御史上书弹劾李绂,康熙疑其有弊,贬谪永定河效力。李绂蒙冤,路过芦沟桥时作诗一首:“身世浮沉两谬悠,且将公论付千秋;只知国事和家事,敢怨清流向浊流。”慷慨报国的坦荡情怀充满诗篇。 雍正元年(1723)正月,李绂奉召回京,任吏部右侍郎。在雍正朝的13年间,李绂还任过广西巡抚、直隶总督等要职,均有显著的政绩。雍正元年七月,因漕船屡遭抢劫,京城缺粮。他日夜操劳,亲赴险境,排解万难,终于确保各地漕粮源源进京,粮忧顿解。雍正对李绂的工作十分满意,亲书“奉国罄心”四字以奖励。雍正二年,广西境内凶杀不断,贪污成风,民不聊生。李绂受命于危难之时,惩贪肃暴,勤政爱民,数月之后,争端平息,械斗停止,查获各级官吏受贿赃银82万两,广西吏风民风为之一新,生产得到迅速发展,至今口碑犹存。雍正四年,京城大水,民多困死。时任直隶总督的李绂果断地开仓救灾,然后上书朝廷,为自己擅自作为请罪,雍正认为他做得对,免于处分。后来,李绂得知河南巡抚田文镜横行乡里、贪赃枉法,内心非常气愤,连连上书弹劾田文镜。不料田文镜以纠集朋党、袒护属吏为由,反而上书弹劾李绂。当时雍正正要痛惩朋党之习,便不分是非,将李绂革职,交刑部审讯。刑部查抄他的家产,发现他的家庭简陋,与平民无异,就连夫人的首饰都是铜制品,根本不像达官显宦的家境。其间,李绂两次被绑至菜市口陪斩,均面不改色,同案都夸他是“铁汉子”。雍正这才相信李绂的清廉,给予赦免,还派他编纂《八旗通志》,冷遇达八年之久。 经过几次政治打击,李绂不畏强暴的刚直秉性仍然不改,因此在乾隆朝,李绂又经历了一次大起大落。乾隆二年(1737),李绂被起用为户部左侍郎,管理三库。当时正值朝廷用人之际,大开“博学鸿词科”,大臣可以推荐人参加考试。李绂学问出众,任职时长,很多人都求他举荐。李绂根据来人的学识给予推举,结果人数过多,招致非议,被责以“妄举蔽贤”之罪,又降职为詹事。次年母卒回家,守丧期满,补光禄寺卿,不久迁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乾隆六年,61岁的李绂被任为江南会试主考官,因阅卷一万多册,积劳成疾,遂告老归家。乾隆以原官致仕安置,并赠诗以宠其行。乾隆十五年,李绂卒于家乡,享年76岁。 李绂虽然在家乡生活的时间不长,但颇有可表可嘉之事迹。先是李绂任广西巡抚期间,他将节余的俸禄银千余两寄回老家荣山,兴建义仓一所,积谷济贫。每当青黄不接、寒冬腊月或天灾人祸之时,开仓救济缺衣少食者,乡民得其帮助,至今念念不忘。在守母孝期间,李绂捐资在青云峰旁的原县学地基上创办青云书院,并亲自主持讲席,一时名士云集,才乡教育雄风得以重振。李绂退休回家后,仍不忘发展家乡的教育事业,不顾身体虚弱及年事已高,毅然担任了兴鲁书院的山长,并亲自授课,还写了著名的《兴鲁书院记》。
李绂才思敏捷,撰文直达肝膈,写诗健笔如飞,为后人留下《春秋一是》、《陆子学谱》、《朱子晚年全记》、《阳明学录》及《穆堂初稿、续稿》等不朽篇章。
杨友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