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会对接航天“十二五”开篇力作——访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1.11.04
【版次】第1版(重要新闻)
【入库时间】20120210
【全文】
11月3日,一场重大的航天科技活动把全国人民的目光凝聚在了一起。
已是后半夜,而位于京郊的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却是灯火通明。每一个人都在等待着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的首次交会对接。大屏幕上,两个8吨多重的“庞然大物”的一举一动牵动着无数航天人的心。
接触、捕获、缓冲、拉近、锁紧……1点36分,当大厅传来“对接成功”的喜讯时,现场一片欢腾。此时,对这一刻期待已久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马兴瑞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我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任务的顺利实施,是中国航天进入‘十二五’之后迎来的第一项重大挑战。交会对接技术是继载人航天、出舱活动之后掌握的又一项重大关键技术,对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全面完成‘十二五’期间的各项任务、加快我国实现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的转变、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马兴瑞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如此表示。交会对接任务的实施对于集团公司的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而中国航天在“十二五”期间的宏伟图景更值得关注与期待。
肩负国家使命 推动科技飞跃
9月29日,在“天宫一号”发射当晚,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分别来到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和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坐镇指挥,这让航天人备受鼓舞。
作为承担交会对接任务空间实验室系统、火箭系统、飞船系统三大核心关键系统的研制单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更是从中感悟到了沉甸甸的责任与使命。
“作为重要的运载工具,长二FT1火箭可以说是一枚全新的火箭,多项新技术应用其中,运载能力和性能都有提高;‘天宫一号’是我国首个目标飞行器,是中国未来空间站的雏形,它将实现长期在轨运行,同时要随时迎接航天员驾乘飞船入驻;神舟八号飞船将建成一个天地往返的标准运输系统。可以说,这三大系统的技术水平,将直接决定我国首次交会对接任务的成败。”马兴瑞告诉记者,作为载人航天交会对接任务中的主力军和主导者,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16万员工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年,我国正加速向创新型国家迈进。当今国际社会,航天科技水平已成为衡量各国综合国力的重要尺度。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航天积极实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任务,无疑极大地带动了我国科技实力的提升。“掌握交会对接技术意味着中国人向拥有自己的空间站的目标又迈进了一步。”马兴瑞感慨地说,“首次交会对接任务的实施,充分展现了我国作为一个创新型国家的形象和实力,彰显了我国的民族凝聚力和科技创新力,意味着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科技、经济、政治等各领域内的博弈中,占有了重要的一席之地。”
在我国首次交会对接任务的实施中,“天宫一号”、“神舟八号”的发射以及交会对接过程都采取了全程直播形式。一项全新的技术、一个全新的工程,在“首飞”时就完全向公众开放,这足以证明中国航天的技术实力。而中国航天以开放、自信的态度接受全球数以亿计的观众的“检验”,更赢得了国际社会的一致好评。
在航天领域拥有丰富的技术研制经验和管理经验的马兴瑞深知,每一项关键技术的突破,都意味着与风险同行。他深知这项重大科技活动背后的巨大风险,“交会对接任务是我们首次实施,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尽管在地面做了充分的大量模拟试验,但是仍然难以完全替代太空环境。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在充分继承已有的工程经验、汇集全国优势资源的基础上,我们只有把工作做得再扎实一些、把细节想得再透彻一些,才能保证万无一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研制团队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与其说我们是在和未知的太空领域竞争,不如说我们是在和自己竞争。成功的信心来自于一丝不苟、严上加严的工作态度。”
付出总会有回报。马兴瑞和由他率领的航天军团再次体会到了胜利的喜悦。
(下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