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给航天员插上结实的翅膀:———访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

给航天员插上结实的翅膀:———访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

作者: 出版日期:2008.09.26 点击数:0

【报纸名称】:中国航天报

【出版日期】2008.09.26

【版次】第2版(神七专题)

【入库时间】20110412

【全文】

pic_10.jpg

在长征二号F火箭将神舟七号飞船准确送入预定轨道之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试验大队大队长袁家军向记者这样诠释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意义:“神舟七号航天员将首次离开飞船进行出舱活动,这是中国航天迈向宇宙空间的一个新起点,中国人将第一次真正触摸和感受到地球以外的世界。”

“出舱活动与天地往返、交会对接被称为载人航天中最重要的三大基本技术,而出舱则是人类大规模空间活动的前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精心研制神舟与神箭,所做的一切努力,就是要给航天员插上一双结实的翅膀。”

袁家军告诉记者,在神舟七号任务中,他所负责的工作有两大重点:一是保证好飞船、火箭系统按时保质完成研制工作;二是在把好质量关、促进任务圆满完成的同时,提高型号队伍的能力,确保载人航天能够可持续发展。

“神舟七号”要成为创精品工程

多年的“南北征战”和型号管理经验使袁家军深谙“成功是硬道理”这句至理名言,中国载人航天飞行至今保持“全胜”纪录,但这并不意味着技术已经成熟到了让科技人员“高枕无忧”的地步。“神舟七号飞船将实现航天员出舱活动的壮举,这是人类向更远的地方执行任务的重要一步,成功是一切的关键!”袁家军掷地有声。

集团公司把载人航天看成中国航天的一面旗帜,要求“神舟七号”要成为一个创精品的工程,希望系统庞杂的神舟七号飞船能够为未来的宇航任务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能够代表中国航天当今的最高水平。

袁家军向记者剖析了此次“神七”任务面临的三大风险:一是由于首次3人满负荷飞行,使得返回舱的容量和重量达到了极限,涉及飞行安全的技术状态也达到满负荷;二是由于有航天员参与出舱活动,使得飞行任务系统更加复杂,舱外航天服、航天员、气闸舱之间协同工作要求高,飞行控制地面技术支持更加复杂;三是由于与前两次载人飞行不同,首次研制的气闸舱就要执行高难度的任务,需要考虑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并在地面进行充分的验证,挑战与考验巨大。

袁家军把“神舟五号”比喻为攀登科技高峰的圆梦之旅,而“神舟六号”是对满足“多人多天飞行”这一高峰的登顶之作,而“神舟七号”则是中国人实现载人航天重大技术突破的又一次跨越。技术追求永无止境,每一个有限目标的完成,都是一个应对挑战的过程,都是认知能力、整体管理水平全面提升的过程,必将带来科技实践能力和水平的飞跃。

全力保证航天员生命安全和健康返回

袁家军告诉记者,出舱活动对航天员体力消耗很大,同时对舱外航天服也是严苛的考验。对于飞船系统而言,一定要保证气闸舱的万无一失。

为航天员提供出舱支持的气闸舱是从轨道舱改造而来的。“在不对飞船动‘大手术’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确保了研制工作又好又快又省,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航天的自身特色。我们的飞船气闸舱充分体现了继承性、先进性和安全性,在密封、压力控制、环控生保方面,对航天员的综合技术支持都是按最高安全准则准备的。气闸舱的研制,充分体现了中国航天人的创新思维。”袁家军向记者自豪地表示。

在飞船研制过程中,让袁家军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从最初的方案论证,到后来的研制试验,在技术人员的“巧手编织”下,气闸舱的研制非常顺利,没有任何大的反复,很多技术难点几乎都是“一次就过”。“年轻一代科技人员表现出了超强的攻关能力,这充分体现了我们这支队伍的成熟度和把握关键技术能力的提升。”感慨之余,袁家军倍感欣慰:在圆满完成好国家交给的重大任务的同时,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又培养了一批勇挑重担的青年才俊。他们是中国航天的未来。

谈到执行此次任务的长二F火箭,袁家军话语无比振奋。“长征火箭是中国航天的骄傲。而执行载人航天任务的长二F火箭,在发射‘神七’之前已经成功地执行了6次任务。尽管有不俗的战绩,但是我们的火箭团队没有在功劳簿上止步不前。”袁家军介绍到,此次围绕“更安全、更可靠、更舒适”的载人要求,“神箭”军团对火箭进行了两项大的改造。此外,研制人员还分析了其他火箭的200多个问题,并一一进行对比,通过再检查、再确认、再改进,确保这枚载人金牌火箭品质“再上一层楼”。他说,“我要飞得更好”是火箭研制队员们对自己的更高要求,也兑现了他们对航天员的庄严承诺。

2008年4月19日,俄罗斯联盟号TMA-11飞船返回舱的惊险着陆令3名航天员置身于危险之中,返回舱着陆点偏离了预定地点400多公里。这一让航天员惊魂未定的“意外”引起了世界宇航界的关注与不安。要知道,联盟号飞船是世界上公认的飞行安全纪录最高的载人飞船,而其最新状态联盟TMA飞船此前已经有了连续10次成功的记录。

袁家军在获悉这一消息的第一时间,便给飞船“两总”尚志和张柏楠打电话,希望他们以此为戒,认真分析查找神舟七号飞船的不足。“因为推进舱和返回舱的分离装置出现异常,5个爆炸螺栓中有一个没爆炸,使得最可靠的载人飞船联盟TMA出现意外,也再次证明了这个行业的高风险性。载人航天,人命关天,必须使每一个细节都要保证完美,各个产品要确保过程中的每一个细小的偏离都要被准确地把握,完全受控,因为任何一个小差错都可能导致毁灭性的后果。我们必须如履薄冰,战战兢兢,眼见为实。不仅要有‘零缺陷’的意识,同时要有保证‘零缺陷’的措施。”

他同时向记者介绍到,为了把质量工作做得更细,此次飞船队伍把“复查”工作的触角延伸到了航天系统外的40多家协作单位。同时要求飞船和火箭系统要把研制质量控制的重点放到每个零部件技术参数的偏差控制上,把握每一个细节。

“我们必须要用尽可能细致的工作,保证航天员乘员组的生命安全和健康返回。”袁家军始终坚信,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侥幸,成功必须建立在脚踏实地的基础上。

摄影冯春萍左赛春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