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孙家栋 打造“航天芯” ———九院772所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1.04.08
【版次】第1版(重要新闻)
【入库时间】20110920
【全文】
“尊敬的孙家栋院士,我们是772所FPGA(现场可编程门列阵)党支部的青年党员与积极分子,2009年您来772所指导时,对FPGA团队寄予厚望的一番话,我们每一个人都铭刻在心,为之求索……”
这封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九院772所FPGA团队寄给孙家栋院士的信函言辞恳切,不仅体现了航天青年员工献身航天、攻坚克难的决心和信心,更是让人感受到了航天精神在航天青年中的传承和发扬。
来到FPGA团队的试验室,不大的办公室里坐满了员工,好几位员工桌上都摆放着《孙家栋故事》一书。
“这是我们第三季读书活动的必读书籍,从孙家栋院士辉煌的航天人生里,我们不仅吸取到了精神营养,同时也学到了很多优良的治学方法,这让我们受益匪浅。”几位员工向记者表示。
772所FPGA部是我国一支专业从事军用及宇航用FPGA研制的科研团队,主要承担我国军用及宇航用FPGA科研及型号研制任务。该团队与孙家栋院士的结缘要从两年前说起。
2009年,孙家栋院士来到九院772所FPGA部调研指导,当看到试验台上金光闪闪的芯片时,他马上细心地询问芯片的研制进展和技术攻关情况。“FPGA芯片对航天产品太重要了,希望你们尽快实现FPGA的产品化,同时加快研发节奏,使我们的芯片能够更好地应对恶劣空间环境的挑战。”临别时,孙家栋再三叮嘱该团队。
在孙家栋院士的激励下,FPGA团队努力拼搏,已经成功完成了国内首款百万门级FPGA产品的攻关,目前正在深入开展FPGA前沿技术研究。同时,团队还积极开展了FPGA产品相关保障工作,确保产品可靠可控。
“请孙老总放心,我们会继续在宇航级FPGA领域开拓创新,为国家奉献出一流的产品和技术。”信函里透露出来的决心和信念,源自两年来这群航天青年学习孙家栋的真切感受。
学习,是为了把工作做得更好
1951年,孙家栋被公派到前苏联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读书。面对新的语言环境和繁重的课业要求,孙家栋总是在不断给自己加码。伴随他学习的灯光总是经常亮到凌晨一两点钟。7年的寒窗苦读,让孙家栋以优异成绩,荣获了最高苏维埃颁发的“斯大林奖章”。1958年,带着回国效力的美好憧憬,怀揣着真知学识,孙家栋登上了归国的列车。
———摘自《孙家栋故事》
这一幕幕场景曾多次被FPGA团队热议。时光飞逝,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当年青年孙家栋“用学习报效祖国”的理念,在当今的航天青年身上得到了新的演绎。
FPGA已经成为引领微电子行业发展的标志性产品,作为一种标准方法可解决现代电子系统中成本控制和设计复杂性难题,因其本身具备极高的技术继承性和设计的复杂性,而被称为是微电子领域“皇冠”上的“明珠”。
在772所的FPGA试验室,记者看到了在电脑程序上像毛细血管一样密密麻麻的晶体管分布图,“我们每天的工作就是想办法优化程序设计。孙家栋院士来访时多次强调这项工作的重要性。”FPGA部副主任陈雷告诉记者,该项技术长期以来一直被国外垄断,这使得我国的技术人员在很多设计链条上都没有足够的“话语权”。破解难题迫在眉睫。
突围“技术封锁”的最好方法就是学习。自2007年团队组建至今,FPGA部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每个工作日晚上都要进行两个小时的“晚自习”,每一个人就自己的研究方向参看文献,并定期在一起交流读书成果。
到今年,这项学习活动已经坚持4年了。“其中的一篇20多页的文献,我们聚在一起学了一年半,我们研究文章的语法,到后来,我们甚至研究到了作者论文每一句背后想表达的意思。”FPGA部主任助理李学武告诉记者,“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当我们把文献研究透了,并能够为自己所用,真是特别有成就感。”
2009年毕业入职的王慜是一个斯斯文文的姑娘。“刚开始和同事们一起讨论文献,自己就像在听天书一样,特别痛苦,很多次都想放弃不参与了。后来学孙家栋院士,发现孙老总刚到苏联时也有一段不适应的过程。但是孙老总没有放弃,他一直在努力学习,这为他日后在卫星研制领域独当一面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对照他的故事,我就不断告诉自己我能行。”王慜告诉记者,经过努力,她很快成长起来,得到了同事们的一致认可,“我特别感激孙老总,感谢他用他自己的经历陪伴我走过那一段迷茫的日子。”
自主创新,是为了更好地掌握技术的“话语权”
回首自己走过的航天生涯,孙家栋总会把“自主创新”总结为中国航天成就的宝贵经验之一。“那个时候,没有专家可以依靠,没有技术可以借鉴,我们被逼到了‘自主创新’的路上;我希望搞航天的年轻人更要有‘自主创新’的理念,要掌握核心技术的‘话语权’。”
———摘自《孙家栋故事》
FPGA团队对孙老总的这番谆谆教诲深有感触。FPGA技术对航天、航空、船舶等军工领域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国外都对这项技术采取了超常规的“封锁措施”。
在国际学术界经常组织FPGA方面的会议、论坛中,涉及应用领域的对我国完全开放,但涉及芯片设计方面,我国专家却很少被邀请。很多专家都心知肚明:谁能够占领FPGA领域的技术高地,谁就能掌握产业链相关技术领域的主动权。在这种情况下,只有自主创新才是唯一出路。
近年来,FPGA在型号应用中越来越广泛,FPGA芯片的国产化研制受到了型号“两总”的高度重视。
作为我国宇航产品FPGA研发的“国家队”,该团队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通过产品带动关键技术研发,FPGA团队实现了所有产品的一次投片成功。
2007年,FPGA芯片万门级产品成功实现产品化;2009年,国内首例百万门级FPGA研制成功。至此,FPGA团队实现了万、5万、60万和100万门级系列产品的国有化,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同类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推动了我国核心元器件国产化进程,保障了型号任务研制需求。
一步一个脚印,FPGA团队沿着梦想的方向不断攀登。“是孙老总告诫我们要坚持自主创新,感谢他让我们攻克技术的意志更坚定。”陈雷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2009年孙家栋院士来访,从战略高度鼓舞了FPGA团队,这为团队日后不断攀登高峰奠定了良好的精神基础。
(下转二版)
编后语
灯塔的力量
在茫茫的大海里前行,即便是再有经验的舵手也会担心迷航,然而无论海况多么复杂,前途多么迷茫,只要能远远地看见灯塔,舵手都会以最平稳的心态继续前行。
在航天群体里有这样一群“可爱的人”:他们不计报酬、披星戴月、甘坐技术“冷板凳”;他们的工作十分枯燥,要用数字和字母的“组合”,去占领一个又一个“技术高地”,他们为提高型号产品的性能和质量默默地贡献自己的才智。
772所的FPGA团队无疑是最典型的航天科研团队的代表。2009年孙家栋院士来访,对他们的工作给予了肯定和鼓励。这些年来,孙家栋院士的鼓励犹如大海里的灯塔,让FPGA团队深谙自己肩负的重担和责任,并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为实现我国宇航产品FPGA芯片的国产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感谢孙老总对我们的鼓励!”这些“70后”、“80后”多次发出这样的感慨。这些航天青年深知,在最宝贵的青春年华里,有身经百战的航天前辈指导人生航程,这将为自己的成长和担负国家赋予的重任增添无穷动力,使自己的航天探索之路无限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