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回首人民广场 ■ 沈 玮/文 黄松书/摄

回首人民广场 ■ 沈 玮/文 黄松书/摄

作者: 出版日期:2010.10.28 点击数:0

【报纸名称】:汕头特区晚报

【出版日期】2010.10.28

【版次】07版:城市记忆

【入库时间】20110110

【全文】

人民广场,与汕头湾依依相随,风风雨雨,已经走过了半个世纪。她承载着我们这一代人太多太多的故事,记录她,也是记录这个城市历史发展的轨迹。

1959年10月1日清晨,由各界群众义务劳动修建起来的汕头市人民广场,迎来她的首次盛典,十万市民庆祝国庆十周年大会在这里举行。从此,人民广场作为汕头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在艰难与光荣的交替中,不知不觉,走过了50年。

上世纪50年代中期,我就读于市立七小(现中山一小),学校倡导组织课外学习小组。当时,位于新华戏院旁的光天右巷中段,有一刘姓人家经营的私家花园——金谷园。刘家姐弟与我同班,我们的学习小组,就设在金谷园一隅的树荫下。向南距花园不足二百步之遥,是一大片连着汕头港湾的海滩塗(即现在的人民广场)。在那个年龄,想得最多的是玩。每天,学习小组一结束,我们几个小男孩直冲海滩,变着法儿玩——打泥仗、垒沙塔,拖上几块破船板滑着玩,乐不思归。

解放后的整十年,汕头市所有的群众集会、运动会,都在中山公园举行。随着城市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中山公园广场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1958年“大跃进”期间,全市人民总动员,用汽车、板车、单车直至肩挑,从老飞机场(现飞厦住宅区)移沙填海,营造汕头市人民广场。军车把学生们载至老飞机场,搬沙上车,再运至广场填海。每每苦战至深夜,渴了喝开水,饿了还是喝开水。那时候,人的思想少有“杂质”,讲的是“无私”与“奉献”。

初建成的人民广场,中心运动场周边是一大圈木麻黄树,唯一的建筑物是坐北向南的主席台,整体朴素自然;又因与汕头湾相连,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在当时,确实是汕头市民的骄傲。现在的海滨路,就是以当时广场的建设为起点,历经五十年,一段段向东向西延伸而成的。因为那时居民住房普遍很狭窄,市区又只有那么一个公共场所,因此,无论男女老少,碰上顺心或不顺心,都喜欢移步广场,广场仿若是市民无声的朋友。

高中阶段,我就读于第二中学,毛主席提出“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的口号,全党全民大搞体育,学校实施“劳卫制”,广场便成了二中学生龙腾虎跃的地方。广场岸线更是男生们习泳的好地方,也有胆大的女生跟着去的。我们这些青春少年,刚会蹬几下子就往深水里游,以至当时有几位初中部的同学丧命。

革命年代,文化生活贫乏,广场便成了我们这群刚步入社会、充满激情的年轻人的好去处。每当夜幕降临,我们便相约于广场海堤,面对大海,谈天说地,嬉戏打闹。侃累了,相对无言。黑黝黝的夜幕降临后,海面上波光粼粼,渔火点点。东望主航道,鹿屿岛灯塔闪烁着红白相间的灯光;西望蜈田岭,对对光束游曳于天际间,那是盘旋于山岭间即将到达石渡口的广州班车。听着细浪轻拍海堤的涛声,享受着海风的轻抚,我们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憧憬。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市民寄托于广场的一切浪漫与情怀划上了句号,代之的是红色的海洋及铺天盖地的“革命”口号……

十年浩劫,人民广场带走了我们这一代人美好的情怀,带走了我们这一代人珍贵的青春。“文革”过后,我们已变成一群没了棱角,少了灵气的老青年。

随着汕头改革开放大门的打开,尽管市中心逐渐向东推移,人民广场的人气依旧不减当年,一些大型的群众集会和活动,依然在这里举行。她存在的五十年及其发生的故事,在这座年轻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史上,在市民的情感世界中,留下了耐人寻味的一笔。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