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大灾激发的爱心成为常态黄松森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08.07.07
【版次】第A6版:惠州时评
【入库时间】20111230
【全文】
在这次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国人无论民族地域、男女老幼、职业种类,都那么同心而援、倾力而助。他们用真爱迸发出无穷力量,凝聚了民族精神。这种真爱,闪烁着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光辉,诠释着“仁者爱人”的内涵。通过这次抗震救灾,我们要让 “仁者爱人”的人性之美成为我们的常态和社会责任。
“仁者爱人”是孔子伦理学说的精髓,是中华人文价值的核心。在当前全国人民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仁者爱人”有着合理的思想内核和现实基础。“仁者爱人”强调博爱是维系社会人际关系的纽带,强调尊重生命是爱人的最高准则。“仁者爱人”的精神在这次汶川大地震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充分证实了中华传统美德历久而弥坚,日显其魅力。
大灾大难确能激发、凝聚人们的爱心。但是,“仁者爱人”不仅指在非常态中的爱人,更指在常态中的爱人;不仅要在危急关头救援遇到困难者,也要在平常生活中帮助遇到困难者。人无尊卑之分,生命无贵贱之别。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被遗忘的地方,如邻里街坊家遇不幸、陷入困境,下岗家庭忽遭变故,“有功之臣”生活困顿显得无助,孤寡老人衣衾单薄难度寒冬……虽然这些只是个别现象,但问题在于有些职能部门往往对近在咫尺的困难群体视之不见、安之若素。这说明扶弱济困不仅是道德层面的要求,还需机制作保障。最近教育部修订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首次将“保护学生安全”写入新规范,把道德层面的要求上升为制度的约束。虽然在社会中,不乏热心人士投身公益事业,有志愿者等民间组织作为政府部门传递爱心的延续,但是政府的主导作用是职责所在。服务型政府的宗旨,就是要“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为了每一个个体生命的健康、发展。只有具备爱心和责任心,政府的公权力才具有公信力。我们只有将抗震救灾中激发出来的爱心转化为常态下的人性之美,使人人共享改革开放成果,让爱的阳光普照大地,扶弱济困才有坚实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