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汤健、黄松:私我的体会

汤健、黄松:私我的体会

作者: 出版日期:2012.10.23 点击数:0

【报纸名称】:新闻晨报

【出版日期】2012.10.23

【版次】B07:B07-艺术·品展

【入库时间】20130130

【全文】

1.黄松作品 遗落的小熊03纸本

2.汤健作品 《窗》之一 纸本工笔

汤健

1984年10月生于上海。2000年至2003年就读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附属中学;本科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系;2007年至2010年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攻读美术学研究生。

黄松

2011年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水墨画研究获硕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获学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附中。

2012年上海艺博会青年艺术家推介展将于下月1号开展,作为艺博会重要板块的青年推介展,已经诞生7年,是发掘和培育青年艺术家的良好平台。今年青推展范围扩大到长三角地区,重点推介江、浙、沪四十五周岁以下具有时代性、学术性和代表性的36名青年优秀艺术家的作品,他们多是70、80后,最年轻的参展画家为1986年出生;作品形式多样,思维敏锐,角度各异。

上海艺博会这个平台已经比较成熟,青年艺术家推介展与艺博会形成资源优势互补,为青年艺术家提供了学术和市场的双向坐标,也是一次有效的探索和尝试。同时参与本周开幕的“乐震文师生展”的青年画家汤健和黄松作为今年青推展的主推艺术家,介绍了自己的创作想法。

汤健创作感言:

生活在高楼林立、熙熙攘攘的城市森林中,我们的所见所闻所感都和过去有了很大不同,城市化这一社会进程对于中国画来说促使着新的艺术符号生成和扩展。我的城市建筑类题材的绘画将有着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城市建筑作为画面主体加以表现,创作过程同时是一种释放心境的过程。

让我最为中意的便是这种魅力在城市建筑上的体现,每每看到这些饱经历史风霜和极具文化内涵的建筑时,我总会思绪万千,好像它们的波长正与自己相合。于是,时常会忍不住拿出相机,记录下这些永恒的经典。久而久之,照片愈积愈多,便产生了用水墨手段来表现它们的想法。这样的艺术创作让自己有了抒发心境的出口,尽管完成后的作品还会有些许不成熟或遗憾,但这些画作承载着我当时最真切的心境,尤其沉迷于那种释放心情的过程。

我画面的内容总是由一栋建筑物和若干个小元素构成,例如一些交通标识、小小的商店招牌、低调的藤蔓植物或是隐于画面角落的猫咪。一来这些元素全都带着淡淡的上海味道,是我所喜欢的事物,二来它们好像与我想要表现的画面气场相合,不会显得突兀,所有这些元素都是隐喻的,具有些许意义。画面力求使各种元素取得微妙的平衡,表现了我眼中城市的美,这是很难用语言来形容的各种美的集合体,一种内敛的气质,一种静谧的含蓄的美。

在创作过程中,我追求最简单的快乐,不会去想太多,只忠于自己最初的心情,让感性来支配手中的画笔,这时的心情是平静而快乐的,就好像一滴水找到了永恒的归宿。

本次入选上海艺博会青年推介展并作为主推青年画家之一,我在高兴的同时也感到紧张,因为一方面是兴奋于得到了组委会及评委们对自己在艺术上的肯定,另一方面也对自己的作品是否也能得到观众的认可和喜欢而感到紧张。

在这次推荐会上,我除了会为观众们带来自己的主推画作之外,还会带来泥塑技艺品展示,相信自己在青年推介展这个优秀的平台,在艺术上得到更多磨练和提升,相互促进,共同成长。

黄松创作感言:

在这个时代里,中国画创作者所崇尚的魏晋高士之风骨、宁静致远之智慧、拈花微笑之情怀,显得如此乏力而苍白,但“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文化生命并从中享受文化精神的抚慰”在我们的文化现实中成了是一种无可厚非的选择。作为生活在上海的年轻人,比过去更可以体会“无国界”时代的到来和西方强势文化和审美观对“发展中的中国”产生的影响:传统文人的价值理想仍在潜意识中徘徊,外来文化却大大占据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在传统与外来文化两大巨大板块的挤压揉搓之下,困顿与迷茫使绘画创作不得不向自我生命的本源收缩,依据自己的生命的实践,生活困境,提出自己的问题。

我的绘画主体往往来源与生活的某处私我的场景或是心理活动,来自某些瞬间个人对当下生活的体会,但这些场景在画面中被无限的延伸和扩大。看似清新淡雅的画面,实则带着一丝伤感与不确定性。这些“难以名状”的心理状态,正代表着当下都市人的生活状态和对生活状态的某种思考。

当然,对这些思考的发掘有个很好的基础叫“时代”,每个人都看过或是路过这个东西,只是创作者对这个东西进行新的解读和再次地审视,使得原本平常的物件就会变成一个很新的东西,这件东西中会包含这艺术创作者原生态的生命和创作状态。

这一点契合了“传统文人画”的某些特质——开始思考并创造出一种具有反映现实、理想差异的精神性表现,表述自我社会处境及态度的联系符码。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