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黄松背村里话增收

黄松背村里话增收

作者:周广学 出版日期:2013.07.04 点击数:0

【作者】 周广学

【报纸名称】:太行日报

【出版日期】2013.07.04

【版次】第04版: 新农村

【入库时间】20130730

【全文】

6月30日上午,烈日炎炎。记者随市规划局的全体党员干部到结对帮扶贫困村——陵川县六泉乡黄松背村,开展迎接党的92岁生日“党员志愿服务在基层”活动。

黄松背村地处陵川县棋子山附近,属山区高寒地带,土壤瘠薄,粮食产量低,但适合种植中药材。特别是这里生产的党参,切开参体后,断面的纹路像盛开的五瓣花,因此得名“五花芯”党参,再由于其含糖量和药用价值比一般党参高出1~1.5倍,因此有“一棵五花芯,强如十斤参”之说。守着这种宝贝,按理说,村里应该富才是,但实际情况呢?

在村委会大院,村支书王振忠像迎接老朋友一样,与规划局的党员们一一握手。副局长高青定说,今年,局党组一改往年开表彰会等做法,决定来这里“上一次党课,体验一次农事劳动,召开一次座谈会,慰问一次老党员,走访一次贫困家庭,为村民增收提出一条计策,从而达到受教育的目的”。王支书连声说:“好好好。”

趁党员干部开展活动间隙,记者抽空与村委委员兼村会计张王富聊起了村里的事。他说,黄松背村85户人家两百来口人,青壮年劳动力大部分到外地打工去了,一些妇女也跟孩子去了县城陪读,留在家里的大部分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张王富说,除了种够口粮和蔬菜,村里的地大部分种药材。去年赶上了好年成,120亩“五花芯”党参亩收9000多元,150亩黄芩等其他中药材价格也不错,全村人均收入首超4000元……

11点多,村支书王振忠领着规划局的党员们和六泉乡党委书记郝晋峰走了进来。他们坐在村委办公室的板凳上,你一言我一语地插进了话题。王振忠说:“因为原来的村级班子弱,2012年我被乡党委派下来任党支部书记,农民增收之难我感触很深,就拿黄松背村来说,四面环山,村民生活、生产条件较差,再加上耕地土薄块小,本村没有水源,机械化耕作又用不上,主要靠人勤劳、天勤奋吃饭。由于去年种中药材效果好,村民的积极性很高,因此,今年村里就引导村民扩大规模。可想不到的是,因春旱三成没出苗。产量上不去,秋天市场怎么样?村民心里没底。”说着,王振忠面露难色。

郝晋峰说,农民要增收,必须有个好支部,关键要有个好产业,“五花芯”党参全国独一无二,这是很大的优势,但能不能挣了钱,种好只是基础,最后说话算数的是市场。“五花芯”党参由于夏天不好存放,对于种植户来说,一旦卖不出去,就由宝变成了草。去年,农民一斤“五花芯”只卖40元左右,而陵川县农业开发公司经过加工、精包装后,三五根在晋城的大超市就能卖500元。这说明,引进企业搞深加工才是实现持续增收的好办法。

市规划局的党员干部接住话茬,纷纷献计献策。引进龙头企业,发展深加工,提高“五花芯”党参的附加值,增加农民的收入,是农业产业化的必由之路,现在摆在黄松背村面前的是,如何因地制宜,靠山吃山,吸引出去打工而有所成的能人回乡创业,发挥能人带动效应发展种养业,把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小商贩控制价格,变成村民握成一个拳头闯市场,以“五花芯”党参品牌为主攻方向,逐步扩大农产品链条,让村民在种养加各个方面都受益。我们作为黄松背村的结对帮扶单位,一定会在前期帮助村里修路、建蓄水池、修水渠、改善村两委办公条件的基础上,继续扶持产业的发展壮大。座谈结束后,市规划局的党员当场捐款9500元,支持黄松背村发展生产。

一番研讨,一番真情。王振忠说:“有市委、市政府扶贫攻坚的具体措施,有帮扶单位的竭力支持,黄松背村一定会走出贫困,奔向富裕。”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