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硕士黄松:带兵精武“男一号”

硕士黄松:带兵精武“男一号”

作者:张强李爱国向辉 出版日期:2011.11.25 点击数:0

【作者】 张强李爱国向辉

【报纸名称】:科技日报

【出版日期】2011.11.25

【版次】第03版:综合新闻

【入库时间】20120310

【全文】

上图为黄松在坦克内刻苦训练时的情景。 张水旗摄

“那不是‘男一号’吗?!”刚下车,科技日报记者就听见有人说道。抬头一看,一个文质彬彬的眼镜书生,一脸自信。若不是那身军装,恐怕会把他当做一位刚刚毕业的大学生。

“男一号”叫黄松,成都军区驻滇某装甲团坦克四连指导员,重庆大学工学硕士。任指导员两年多来,他被集团军表彰为“优秀基层主官”“优秀政治干部”,连队连续两年被师表彰为“先进连队”“军事训练一级连”,荣立集体三等功两次。今年7月,四连被成都军区表彰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这样的成绩使黄松,一名“从家门到校门再到营门”的地方大学生干部,成为战友和领导眼中“奇迹”!

“今后,大家看我的”

初夏,阴霾满天,风雨欲来。滇西某山地,一辆辆战车轰然启动,腾起滚滚尘烟。铁甲战车忽而在山地变换阵形,忽而在“敌”阵前射击发难……

黄松就是驾驭这群“钢铁猛狮”的指战员!

研究生毕业来到军营后,黄松被安排在后勤部门当助理员。按说,在机关工作是很多人都梦寐以求的,但他却认为,“如果不熟悉部队,不了解基层,就很难在部队干出一番事业。”

于是,他花了几天时间制作了一份个人简历,送到了团长张永明和政委文召和手里。大学生干部向主官毛遂自荐要到基层工作,在这里是件新鲜事。

“你不是军事院校出身,也没有在基层当兵的经历,能胜任基层的工作吗?”“有些老兵有十几年兵龄,兄弟带大哥,能带好吗?”……两位主官轮番找黄松谈心,了解情况。黄松的自信让两位主官吃了定心丸。深思熟虑后,团里决定让黄松担任四连指导员。

消息传出,全团一片哗然!要知道,四连组建于抗日战争时期,曾被成都军区授予“基层建设标兵连”荣誉称号,连续12年被评为“先进连队”。一时间,大家心里都在犯嘀咕,“一个新来的大学生干部能带好光荣的四连吗?”“以前四连的干部可必须有其他连队的任职经验,还必须是优秀干部才行啊。”“好端端的连队可别毁在他的手里!”……

2009年3月,一脸斯文秀气的黄松来到坦克四连任指导员,踌躇满志地发表了“就职演说”:“今后,大家看我的!”厚厚的镜片难遮兴奋与激动。

但第一次出操,黄松就出了洋相。他下错了口令,让全连整齐的脚步都乱了。全连官兵窃窃私语,一些人还在一边看起了笑话。

如果说这是紧张造成的失误的话,接下来,他更是大受打击——初次上政治教育课,自认为准备得不错,结果一上台,面对百十双眼睛,脑子一片空白,说话语无伦次;参加5公里武装越野比武,几圈跑下来,几尽虚脱,眼镜也不知啥时候丢了,堂堂指导员成了“包袱”;站军姿不到半小时,就左摇右晃、脸色煞白,被战士搀回。此外,走队列,他习惯走“八字脚”;手枪射击,他屡打“光头”;战术标图考核,百分考卷他得分仅个位数……

“只能给集体增辉,决不能抹黑”

几次洋相之后,困惑、迷茫与失落涌上心头,学了7年的工程热物理专业派不上用场,黄松怀疑自己是不是走错了路、入错了行。走进连荣誉室,面对先辈创造的业绩和荣誉,他再次下定决心,“只能给四连这个光荣集体增辉,决不能抹黑!”

为上好政治课,他请当教师的妻子为自己辅导心理学、教育学知识,对着镜子练口型、练表情;为掌握通信设备故障排除要领,他请连队“双特级”战士徐德龙每天坦克上设障,自己冒着舱内50多摄氏度的高温进行强化训练,几次虚脱在舱内。

经过一番摔打历练,黄松的身板厚实了,带队、训练也不再说“外行话”了。妻子来队探亲,觉得他身上多了股陌生的“味道”,黄松挠头想了想,说:“这可能就叫‘兵味’吧。”

去年7月,上级组织坦克专业特级能手考核,黄松第一个报了名。“一个‘学生官’,军装没穿破一套,坦克也没爬几次,也来考‘特手’?”考官挺吃惊。因为,坦克分队射击、驾驶、通信“三大专业”特级技术能手考试非常严格,许多从事该专业十余年的军事干部都难以通过。

“战场不问出身,考场只问能力。我怎么就不能考?”黄松坚持参考。3个月的强化训练下来,结果让人吃惊:他以理论考核100分、完成规定排障作业用时1分30秒的优异成绩,成为集团军首个考取坦克专业“特手”的地方大学生干部和指导员。在他的感召下,全团有30多人今年报考了“特手”,最终通过14个。

“指导员首先是个指挥员。指挥打仗,不能靠拍胸脯、拍脑袋、拍大腿,而是要靠脑子。”业余时间,黄松研读了军事地形学、分队战术等教材,还反复研究装甲兵作战的战史战例。

找到“感觉”的黄松在演兵场崭露头角。去年底,他指挥连队参加对抗演练。上级命令四连迅速打掉“敌”10个火力点、占领某高地后转入防御。黄松临机指挥,疑兵、奇兵、重兵,兵分多路拔点夺隘;示假、设伏、抗击,层层阻截,固守抗击……演绎了一场精彩的战争活剧。

“基层是创业的大舞台”

“我们的指导员真棒!他的点子多,军事、带兵样样行!”在四连采访,官兵说起黄松的事儿真像竹筒倒豆子,说个没完。

然而,初到连队,黄松真有点像“无头的苍蝇”,想干不会干,想管不敢管,对林林总总的事务不知从何下手。战士们对他敬而远之,本想心贴心,拉近距离,孰料却渐行渐远。

“要想把四连带好,至少半年不能外出。”张团长叮嘱黄松。“带兵就要知兵,知兵就要放下架子。”文政委教育黄松。“基本套路就在条令条例和规章制度里。”老连长姜凯提醒黄松。

……

领导和战友的一席话使黄松茅塞顿开。

从那时起,他自觉放低身段,从当好战士做起。他把原来一知半解的共同条令、《政工条例》、《基层建设纲要》等法规找来,结合连队实践,逐条逐句地学习理解;有人不乐意干的打扫猪圈、修剪草皮、翻整菜地等公差勤务,他带头参加;战士们打篮球、下象棋、唱卡拉OK,他主动参与,打扑克输了同样钻桌子;按规定连长、指导员住连部,但他坚持每周至少到班排住一宿。

现任连长黄来继,今年4月任职。之前他在别的连队当排长时,听说黄松要去当四连指导员时,心里有点不服气。但调到四连后与黄松的一次谈话,却让他受到很大震动,彻底服气了。他没有想到,黄松对每个战士的爱好、特长、问题和生日等情况都如数家珍。

黄松认为,“爱兵不仅仅是嘘寒问暖,更要关注战士的切身利益,做到深度关爱。”

新战士马远宁原以为凭自己的文化程度和聪明才智,当兵肯定错不了。可到部队一打听,大学生“一抓一大把”。小马感到有些灰心。可让他惊喜的是,他下连不久就收到黄松为他量身绘制的“成才路线图”。按照上面的规划,遥不可及的目标变得切实可行,小马少了急躁,多了踏实。去年,小马通过了射击专业特级能手考核,成为全团唯一通过该项考核的义务兵。

黄松从一个不熟悉部队、不了解基层的“门外汉”,成长为军政兼通、指技合一的优秀指挥员。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