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黄松甸黑木耳名扬天下

黄松甸黑木耳名扬天下

作者: 出版日期:2013.06.03 点击数:0

【报纸名称】:江城日报

【出版日期】2013.06.03

【版次】第08版(蛟河新闻)

【入库时间】20130630

【全文】

黑木耳菌袋下地摆放生长。 记者 常学文

记者常学文

被誉为“素中之荤”的黑木耳,是美食家和营养学家眼中的上品。全国很多地方生产黑木耳,但要问哪里的黑木耳好,很多人会说是蛟河市黄松甸镇产的好。黄松甸镇是被中国食用菌协会评定的“中国黑木耳之乡”,黄松甸黑木耳栽培技艺列入了吉林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近日,记者走访了黄松甸,探寻它的文化魅力。

来到黄松甸镇党委书记办公室,墙上的一幅写着“中国黑木耳之乡,神州食用菌福地”的字匾,跃入眼帘,落款人是中国食用菌协会会长张茂祥。“2010年,国家质检总局批准黄松甸黑木耳为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镇党委负责人介绍说。

走出办公室,沿着302国道,来到伟光村,一望无际的黑木耳种植区抢眼夺目,这就是国家级万亩黑木耳标准化种植园区。在这里,黄松甸黑木耳栽培技艺传承人孙旭道出了黄松甸黑木耳的故事。

孙旭是花园村支书。上个世纪80年代,花园村一些村民率先用木段栽培木耳。后来木头越来越少了,孙旭和迟金等菌农开始琢磨替代品。迟金灵机一动说:“木头虽然缺,但锯末子稀烂贱,就用木屑装袋试试。”他的不经意一句话解决了人工栽培黑木耳的原料问题。在他们把从山上采下来野生黑木耳,拿到吉林农业大学实验室进行驯化培育成功后,孙旭用锯末子栽培了几千袋,当年就栽培成功了。虽说现在的栽培过程还是前期的拌料、装袋、消毒、接菌、上架发酵、打眼、下地摆放和后期的采摘、晾晒这几个环节,但每个环节的技术不断更新,使黑木耳的品质、产量不断提高。

在孙旭的引领下,记者见到了91岁的迟金。追溯历史,迟金说,最早听说清朝打牲乌拉时期就有人到此收购野生黑木耳,作为贡品送往朝廷。爷爷那辈子就开始上山采野生黑木耳,但产量很低。从野生黑木耳到木段黑木耳,也就是一甲子时间;从木段黑木耳到木屑袋装黑木耳,顶多十几年;从吊袋生长到地摆生长,也就是近几年的事。“才几十年,咱黄松甸黑木耳产量就达到几亿袋了,这靠的是技术不断更新。所以,这栽植技术可要一辈辈传下去。那林子也要保护好,没有了树,就没有了木屑,这黑木耳也就没有根了啊!”老人语重心长地说。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