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松有大法官其实是双面人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08.11.16
【版次】第A08(一周人物)
【入库时间】20101230
【全文】
“你搓我的背,我搔你的痒。 ”官至最高法院副院长的黄松有,与利益方纠缠在一起,好日子如今“到此结束”了。他涉及三大问题——以权谋私、严重经济问题和生活腐化,成为1949年以来我国涉案被查的最高级别司法官员。 今年51岁的黄松有是诉讼法博士,是司法界知名的学者型官员,曾在全国力推“全国执行威慑机制”,受到媒体的追捧。黄松有还在清华大学、西南政法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国家法官学院任兼职教授。在《法学研究》、《现代法学》等发表论文数十篇,并多次获奖。个人专著有《中国现代民事审判权论》、《经济审判实用全书》、《人间正道》等。 但在这么多的显赫的成绩背后,黄松有这位大法官其实是个“双面人”。所谓“双面”,台面上的面孔很正面,台面下的脸面很负面,甚至丑陋不堪。黄松有这位“双面人”,台前是“学者型法官”,幕后是“分赃蛋糕不止6亿”的推手。那幢地处广州的“中国第一烂尾楼”引发的利益博弈,不仅使黄松有成了利益的大赢家,同时也成了他仕途的滑铁卢、官运的终结者。 都说“法官是给社会看病的医生”,但黄松有这样的大法官自己病了,病得不轻。难以想像,当大法官也变成“双面人”,“他为私人谋幸福”,他为“利益共同体”办事,呼儿嗨哟,那下面普通的法官怎么办?每天接触案件、与现实利益更直接、更攸关,他们情况怎么样?显然,对重权在握的法官,只约束外形、不约束实质,那是不够、不行的。
相关文章
热点排行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