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撑起一个家
【副篇名】——蛟河市黄松甸镇沙河掌村农民吕敬水的故事
【作者】 刘巍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4.05.22
【版次】第05版:社会
【入库时间】20140620
【全文】
一家四口,老母、胞弟、亲侄儿都卧病在床;不是女人,洗洗涮涮、烧火做饭、缝缝补补的日子却过了20多年;农忙种地、农闲打零工,一年365天难得歇歇;自己文化不高,字都认不全,还想方设法找医院、讨药方,给家里人治病……在常人看来,这样的日子简直没法儿过,可他却选择硬撑下去,让祖孙三代、3个病号有了坚强的依靠……
他——就是蛟河市黄松甸镇沙河掌村村民吕敬水。
满身沾满锯末子、手提一小袋鸡蛋的中年男子,便是他了。5月20日,来到吕敬水家门口,记者一眼就认出了外出干活回来的吕敬水,虽然已知他年岁不小,但见面后还是觉得比实际年龄苍老了许多。
“听说你至今还是一个人?一个人面对这些能承受了吗?”吕敬水憨笑着说:“年轻时,光顾着给兄弟们成家,就耽误了自己的事儿。现在岁数大了,负担越来越重,也就断了那念头。一直和老母亲相依为命,也没觉得有多辛苦,习惯这样的生活了。”
一句习惯这样的生活道出了吕敬水的生活现状,记者了解到,吕敬水87岁的母亲卧病在床已经4年了。这些年来,吕敬水又当闺女又当儿子,悉心照顾着老母亲。无论春夏秋冬,吕敬水没有早上5时后起床的时候,因为他得烧炕、得提水、得做饭,得把一天的活儿安排好。等母亲醒后,吕敬水给老人洗手擦脸,还要把饭菜端到老人床边,一勺一勺地喂完。等到轮上自己吃时,饭早就凉了。说到最欣慰的事,吕敬水告诉记者:“母亲有病卧床4年,身上一点儿褥疮也没长,这就是对我所做的肯定”。吕敬水接着说:“这一天天的可充实了,总是闲不着。白天干农活儿,我总得抽空回家,给老人喂饭喂药、端屎倒尿。只有等到晚上,我才能稍微休息一会儿,帮老人擦洗按摩”。
伺候母亲,已经把这个大男人紧紧地拴住了,而5年之间胞弟、亲侄儿的相继遭遇,更是让这个家庭雪上加霜。
吕敬水的弟弟吕敬船原本有一个幸福的家,但因与妻子性格不合而离异。2010年9月,吕敬船在回家的路上遭人殴打,头部受了重伤,被送到医院,吕敬水在医院照顾了一个多月。经过两次开颅手术后,弟弟脱离了生命危险,但神志却并未恢复,智商就像个三岁孩子。因为当时已经没钱再给弟弟治病了,无奈之下,吕敬水含着泪把弟弟带回家中照顾。
“不接回家怎么办?毕竟是亲弟弟,总不能扔下不管吧?”吕敬水说。
“治疗初期,弟弟比婴儿还难伺候,听不懂话,还经常往外跑。没办法,我下地干活时就带着弟弟,一边干活,一边照顾他。看到弟弟要跑,就赶紧把他拽回来,哄着他接着干活。干完活后,拽着弟弟还要赶回家,照料卧病在床的母亲,经常累得上气不接下气。”说到心酸的事,吕敬水愁眉不展,“弟弟的病没有好转,一直是我的心病,不能看着他一直这样,我更不愿意放弃治疗,就只能想办法挣钱。等农活一闲下来,我只好四处打零工,给人家做菌段、摆木耳、推锯末子,一天也不闲着。靠着我这样白天黑夜地干活,家里总算是勉强糊口,弟弟也能继续服药。但谁也没想到,不幸还在继续。”
2012年10月7日,吕敬水的侄子遭遇车祸,全身多处骨折。为了给孩子治病,吕敬水的哥哥卖掉房子,花掉了全部积蓄。哥哥为了继续给孩子看病,找了一份烧锅炉的工作,每天住在锅炉房里。善良的吕敬水见此情景,毅然决定把侄子接到家中照料。“家里已有两个了,也不差这一个。”吕敬水说。2012年的冬天,对他来说是灰暗的,家中3个病人需要他照顾,他感觉自己每天像机器一样,机械地做着各种事,神经都麻木了。
一人照顾3个病号,两个卧床一个痴癫,光是他们吃的药就摆了好几堆,可吕敬水却伺候得井井有条。侄子刚来时,3个人吃饭都不能自理,吕敬水就一个人喂3个人的饭,3个碗一字排开,逐个喂完第一口再倒回来喂第二口,每个步骤都重复着流水线般的操作。所幸,母亲的病情后来逐渐好转,生活基本能自理,分担了吕敬水的负担。而弟弟虽然有严重的精神损伤,经过几年的悉心调理,部分身体机能开始恢复,能自己走路吃饭。侄子也正在逐渐康复中。
看着眼前的3个病人,年过半百的吕敬水说:“以后的路还长,过一天算一天吧。叫一声妈,就是一个家,无论多苦多累,我也绝不会丢下他们不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