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堑长智磨一剑
【副篇名】——记蛟河市黄松甸镇玉丰菌袋加工厂经理丰亚君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3.09.12
【版次】第01版:头版新闻
【入库时间】20140110
【全文】
通讯员田丽娟记者邬洪亮
9月初,是秋木耳大规模采摘的时节。家住蛟河市黄松甸镇黄松甸村的陈爱莲已在自家黑木耳地里忙活四五天了。她家今年种了7万袋秋耳。看着摘下来的一朵朵黑黝黝、颤巍巍的黑木耳,陈爱莲脸上挂满微笑。她说:“今年秋木耳长得好,不光是我们侍弄得精心,亚君提供的菌袋也很关键。它压得实,出耳率高。”
陈爱莲说的亚君,是蛟河市黄松甸镇玉丰菌袋加工厂经理丰亚君。
丰亚君当过护士,开过饭店,也种过黑木耳,都没有大的起色。特别是投资建大棚、种黑木耳失了把火,让她血本无归。
那段日子,她和患病的丈夫很揪心,总是琢磨干什么能挣钱。丰亚君发现很多种植户做木耳菌袋所需原料、工序都是自己买、自己制作,费时费力又费钱。丰亚君说:“那时我心里有个想法,开家菌袋加工厂,帮农户制作菌袋,从中挣个加工费。”
她的想法得到了家人支持。2007年,她借钱买来2口高压菌锅和制菌原料,建起了菌袋加工厂。一些村民试用她的菌袋感觉效果不错,开始大量定做。正当丰亚君准备扩大生产规模时,没想到又遭受一次火灾。丰亚君扛不住,一下子病倒了。
让人想不到的是,两个月后,面容憔悴的丰亚君出现在厂子里。这次,她向银行贷了重建资金。重建中,丰亚君采用了彩钢材料,还增建了两间发酵室。生产中,她督促工作人员提高防火意识,规范摆放物品,同时严把菌袋制作的每道工序。那段日子,丰亚君吃住在厂里,确保出厂的每批菌袋质量好上加好,很快赢得了乡亲们的信任。
如今,丰亚君的菌袋加工厂拥有彩钢房5间、发酵室2个、高压菌锅3口,员工16人,一年加工菌袋120万袋左右,收入年年增加。
丰亚君不吝啬、不抠门。村里有谁要学着做菌袋,她都会耐心教授,毫无保留地推广自己总结的办法。在她的带动下,黄松甸镇目前有八九户菌农办起了菌袋加工厂,每年制作菌袋总量达1500万袋以上,满足了400多户菌农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