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法官”黄松有变形记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0.01.24
【版次】第B03版:人物春秋
【入库时间】20110825
【全文】
中国最高法院原副院长黄松有一案近日尘埃落定。河北廊坊市中级法院19日以贪污、受贿510余万元(人民币,下同)判处其无期徒刑。
黄松有由此也成为大陆司法系统截至目前落马的最高级别官员。从曾经的二级大法官变成现在的阶下囚,黄松有自导自演了一幕“大法官”的变形记。
出庭受审 同窗当辩护人
从公众视野消失已一年零三个月的黄松有,14日现身河北省廊坊市中级法院。
综合北京《京华时报》、海口《新世纪周刊》、新华社等媒体报道,这位曾有“学者型大法官”之称的前中国最高法院副院长,此次却以被告人身份进入法庭,被控犯有受贿和贪污两项罪名。
5天之后,廊坊市中级法院于19日以贪污、受贿510余万元判处其无期徒刑。黄松有也成为大陆司法系统截至目前落马的最高级别官员。
法院审理查明,2005年至2008年间,黄松有利用其担任最高法院副院长的职务便利,以及职权、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在有关案件的审判、执行等方面,为广东法制盛邦律师事务所律师陈卓伦等五人谋取利益,先后收受上述人员钱款共计折合人民币390余万元;此外,黄松有还被控于1997年利用担任广东省湛江市中级法院院长的职务便利,伙同他人骗取本机构公款308万元,其个人分得120万元。
曾任重庆西南政法大学校长、现为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的龙宗智,和北京康达律师事务所律师高子程一起,受委托为黄松有出庭担任辩护律师。据了解,法官询问黄松有对判决有何意见时,黄松有表示要和律师商量后再做决定。
据了解,龙宗智是黄松有的大学同窗,同为重庆西南政法学院(现为西南政法大学,业内称中国司法界半壁江山由该校打造)法律系78级学生。他们及前后几届西政的法科学生,共同成就了后来被世人称道的“西政现象”,对中国法律和法学界影响深远。二人此番法庭相见,一为涉罪者,一为辩护人,情形应是甚为难堪。
高升:“农家娃”成为大法官
黄松有1957年出生于广东汕头市澄海县(现为澄海区)莲上镇兰苑村农家。
75岁高龄的周希宪曾担任黄松有高中时期的语文教师,自黄松有进入当时的澄海县东方红中学起,教他至高中毕业。多年后,黄松有尽管平步青云,并未忘记恩师。逢年过节回老家,黄松有虽来去匆匆,但仍不忘问候恩师。周希宪称,当年黄荣升最高法院副院长时,他曾为学生倍感欣慰。
1974年,黄松有高中毕业后回乡务农。据说,他在自家门外贴了一副对联,“日出锄头畚箕筐,夜来箫弦琵琶筝”,用以自励。在农村劳作之余,黄松有并未放松学习。1978年,大陆恢复高考,黄松有被西南政法学院法律系录取,其命运由此第一次发生转折。
黄松有的一位大学同学回忆,大学期间,有一年春节放假,黄松有曾因无钱买票回家而在宿舍哭泣,后来在同学接济下才得以回家过节。
但黄松有一直勤奋上进,大学毕业后进入广东省高级法院工作,升迁之路相当顺畅,从书记员一直做到经济庭副庭长、刑一庭庭长和审判委员会委员,并于1997年赴任广东湛江市中级法院院长、党组书记,湛江市政法委员会副书记。两年后进入最高法院出任审判委员会委员、民一庭庭长。三年之后,2002年12月,又晋升为最高法院副院长、国家二级大法官。
一名在法院系统工作的相关人士称,黄松有是一名学者型的法官。黄松有还有诸多社会职位和学术职位头衔,并兼任多所高校教授。他曾在母校西南政法大学获得诉讼法博士学位,学术著述颇丰,尤其是在民事司法领域。他在博士论文结语中谈到民事审判权的研究现状和研究难度时,自称其“作为最高司法机构民事审判工作的一只小‘领头羊’,对此似乎责无旁贷”。
陨落:收贿+腐化+“性贪”猜测
黄松有的命运轨迹在2008年再一次发生转向。
黄松有最后一次以最高法院副院长身份出现在公众视野里,是在当年10月9日。当日,他出席在广西南宁举行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地方法官研讨会,会见并宴请了东盟各国的司法界代表。此后,他再未露过面。
当年10月15日,黄松有被中央纪检机构带走接受调查。有媒体称,“在参加完一个会议后,黄松有被塞进一辆汽车带走,其住地和办公室也在同日遭到搜查”。另外,“黄松有分管的最高法院执行机构,至少有4名高级官员被下令不得离开北京,以协助调查”。
13天后,黄松有被全国人大常委会免去最高法院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审判员职务。
2009年8月21日,中纪委对黄松有做出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处分,其涉嫌犯罪问题及线索移送司法机构依法处理。中纪委认定,黄松有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收受巨额钱款;违反规定,收受礼金;生活腐化。
关于黄松有落马的原因,有报道称,黄松有“对未成年少女特别有兴趣”,更有司法界人士称其为“性贪”。但坊间传言最多的是,黄松有涉嫌卷入广东省高级法院原执行局局长杨贤才的贪污舞弊案,该案主要涉及曾被称为“中国第一烂尾楼”——广州“中诚广场”被拍卖一事。此外,黄松有被调查期间,曾经辉煌一时的中国首富黄光裕被警方刑拘。一时间,坊间四处流传,黄松有案与黄光裕案有关。
尽管坊间关于上述三个传言颇多,但在19日对黄松有案件的审理并未进行印证。
师友叹息:有才华却自甘堕落
黄松有出事后,“这是我想象不到的”,周希宪叹息不已。
周希宪称,黄松有生于三代贫农之家,在家中几个孩子里,排行最小。黄松有勤奋好学、谦虚谨慎,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担任班里的学习委员,语文和政治尤为突出。黄松有写的作文文笔流畅,常旁征博引。在语文课上,黄松有每每回答教师的提问,既积极又准确。
周希宪回忆,黄松有不太爱说话,每天早早到校,放学就回家。但在课外之余,黄松有的专长也开始显露。
进入大学后,大学同级同学彭澎证实了黄松有的贫困和刻苦。彭的第一印象是,黄松有当年入大学时,明显能看出“来自不太富裕的地方”;黄给其的第二印象是,几乎每天中午总是要用废报纸练习毛笔字;第三个印象是,黄松有后来成了全校知名的歌星。
广东律师丛伟华也是黄松有的大学同窗。他评价黄“虽然文艺方面很活跃,但为人并不张扬,比较收敛”。即便是毕业后,黄松有升迁很快,但他看起来并不特别。
黄松有在广东任职时,丛伟华曾去过其家里,“那也是一般广州市家庭的摆设,甚至还要差一些”。黄松有到最高法院任职后,老同学去北京,“黄只要有时间,都尽可能出来和同学聚聚,对同学很热情”。
而在黄松有接受调查后,同窗聚会时多次谈论到黄案。他的种种行径致使当年相伴歌乐山下4年的多数同窗已无同情和惋惜之意,“黄松有再有才华,堕落至此,没什么可惜的”。
尽管深知法官应耐得住寂寞,但是黄松有却没能把持住自己,最终从一个学者型的大法官“变形”为一个耻辱的大贪官。很具讽刺意味的是,黄松有在他的博士论文中专门列出两个小章节,分别讲述“保持清正廉洁”和“加强自身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