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迈向现代尽显特色

迈向现代尽显特色

作者: 出版日期:2013.08.28 点击数:0

【副篇名】——黄松甸食用菌产业发展综述

【报纸名称】:江城日报

【出版日期】2013.08.28

【版次】第02版(蛟河新闻)

【入库时间】20130930

【全文】

菌农们在标准化园区内采收黑木耳。

8月正是种植传统作物的农民处于农闲的时节。然而,中国黑木耳之乡——蛟河市黄松甸镇,却依然是一派繁忙的景象。菌农们家家户户忙着销售春耳和种植秋耳。虽然忙碌,但是他们都满心欢喜,因为今年丰收在望——全镇黑木耳种植量达到3亿袋,干品产量预计达到1万吨,人均纯收入预计1.5万元。

“丰收源于黄松甸镇黑木耳产业提档升级和提质增效速度加快,由小型分散、单链条、手工半手工的传统农业向工厂化、机械化、园区化、品牌化的现代农业转变速度加快。”黄松甸镇党委负责人介绍说。

美名远扬美誉度提升

“你们今年种植的黑木耳什么时候采收?早就听说你们种植的黑木耳在全国是上乘品。我过去采购一批新鲜的。”近日一位上海的土特产经销商给镇政府打来电话问。这从一个点验证了黄松甸黑木耳名声远扬。

来自省内外电视台、电台、报纸和网络等各类媒体记者经常来黄松甸镇采访报道。特别是在第二届展洽会上,来自日、韩等泛亚太地区的各国专家和国内各地专家参观了种植基地和大市场,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这些建议得到了采纳,极大促进了产业的升级换代。

近年来,蛟河市先后被中国食用菌协会授予“中国食用菌文化先进县”和“全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示范县”。黄松甸黑木耳被国家质监总局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创新种植提质增效

这几天,几个采购商来到育林村菌农孙开宝家里,看到他种植的春耳,都赞不绝口:“你这木耳外观黑又厚,吃起来口感真好,一定好卖,即使贵,我也愿意收购。你用啥技术种植的?”“我用的是棚膜技术,院子里的大棚就是。今年,我建了1000多平方米的大棚。与大地种植的木耳相比,用大棚种植出来的木耳品质好,产量高,提前20多天采收,价格每袋能增收0.6元到0.7元。今年,我种植了8万袋大棚春耳,能增收5万元左右。”孙开宝说。像孙开宝家这样采用棚膜技术种植黑木耳的菌农,今年在黄松甸全镇已经达到700多户。

除了技术创新,品种也在不断创新。黑龙江省科学院采用微生物技术培育的黑威系列黑木耳菌种,吸引了菌农们的关注。此品种晚熟,抗杂质,耐高温,形状美,色泽黑亮,产量高。今年,黄松甸镇大部分菌农种了这个新品种,获得了很高的效益。

同时,从传统的手工操作向机械化生产的转化速度也在加快。菌农们先后引进了装袋机等做袋设备,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此外,菌农们还先后应用了棚膜催芽、小孔出耳、秋耳室外发酵等新技术。这些新技术极大地提高了产品的质量、产量、价格和效益。

引进加工项目延长产业链

这几天,黄松甸镇内的菌农张德梅正忙着卖春耳。“今年4月,我买了1.4万个蛟河黑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已做好的菌袋,这就省去了我自己买料、拌料、装袋、接菌、灭菌、发酵等前期的人力、物力投入。往年,我自己做这些菌袋,得雇2个人干上半个月,累得腰酸背痛的。”她说。

近年来,像黑尊公司这样的食用菌加工企业纷纷落户黄松甸,延长了食用菌产业链。来自福建等外地的原材料生产企业在黄松甸设立了销售处,完善了黄松甸食用菌产业上游链条。吉林黑尊食品有限公司在镇内投资建立了蛟河黑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采用现代化技术和设备,生产液体菌种,填补了吉林省菌种工厂化生产的空白,把菌农从繁杂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吉祥食用菌公司等一批食用菌初加工企业迅速崛起,初步拉伸了产业下游链条。镇里与敦武木器有限公司等企业已经达成黑木耳废弃物利用环保项目意向协议,将进一步完善产业终端链条。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