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绿遍漓江岸——记首届全国语文学习科学建设终身成就奖获得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2.04.29
【版次】第04版:本期关注 总第857期(总第857期)
【入库时间】201209001
【全文】
△记者与黄麟生教授合影(郭雄翡摄)
34年高考评卷经历,700多场讲学,足迹遍布广西400多所县级中学,参与培养培训广西大部分一线语文教师,先后主编出版39部语文教学方面的著作。这位被誉为“全国高考语文评卷第一人”的老教授,近日又摘取一项大奖———“首届全国语文学习科学建设终身成就奖”。他,就是文学院的黄麟生教授。
“上台领奖时,我激动得久久不能言语。在五位获奖者中,我是唯一能到现场领奖的。”黄麟生教授感慨道,“本是和恩师、我国当代著名语文教育家朱绍禹教授一起获奖,但老先生在2008年遗憾作古,其他三位老教授亦因年龄或身体原因不能出席。”说到领奖时的情景,黄麟生教授忍不住回忆起当时的哽咽和激动之情。这个代表全国语文研究成就的最高荣誉台,浓缩的是语文教学研究前辈们毕生的心血与默默付出。无疑,能踏上这个领奖台,是对黄麟生教授教育成绩的高度肯定。
半世纪的语文情缘
1952年,还是一名高中生的黄麟生遇到了自己语文道路上的第一位引路人——恩师黄作梅。黄作梅老先生是当时中央日报广东记者站的记者、有名的作家,当时在钦州一中教授语文。一天,正读高一的黄麟生与黄作梅先生在校门口进餐,忽然看见对面山坡冒起浓烟,他跑过去一看,原来是一位农妇正在燃草积肥。由此得到启发,在恩师的指导下,他写了第一篇《互助组积肥备耕春忙》文章,并得以发表。随后,连续发表了《一盏煤油灯》等文章,语文学习兴趣由此而生。
1955年9月,黄麟生成为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的一名学子,从此与语文结下了50多年的不解之缘。1959年毕业后,顺利留在广西师大一附中任教,仍带着刚刚走上中学讲台的稚嫩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这时他遇到了语文道路上的第二位引路人——时任语文组长的陈培干先生。在富有深厚的语文功底和多年的中学语文教学经验的陈老师的言传身教下,黄麟生开始了中学语文的教学生涯,一晃就是20年。
从1978年初调入桂林市师范学校大专部中文科任教开始,黄麟生的语文教学由中学转入大学,并于1981年9月调入广西师大中文系任教。50多年的教师生涯中,黄麟生教授在语文教学与研究中兢兢业业,在三尺讲台上从青年才俊站到了白发老翁。一届又一届学生在他的关怀下走出校门,一届又一届学生在他的影响下走上三尺讲台。现在广西教学一线的不少老师都是他的学生。有人这样说:“黄麟生老师是我们语文教学论的第一位真教授。”而这位“真教授”,在接受我们采访时,对半生教学的描述却是这样简单:“我的教学生涯,前二十年在中学,后面的三十四年在大学,一辈子的教学就是这样了。”
教学中“钻”出来的科研
被称为“广西教学论研究的第一人”的黄麟生教授始终重视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在日常积累和实践中不断创新,将理论落到实处。从教54年,由中学到大学,黄麟生教授研究的主要方向是语文教学论、语文教学艺术论和当代语文教改思想与实践,并担任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教学艺术、当代语文教改思想与实践研究的任课教师。
1982年加入“中国语文教学法专业委员会”(该协会后改名为“中国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是黄麟生教授教学论研究的重要转折点。他是该协会仅有的两名广西籍会员之一。黄麟生教授1999年成为理事开始,作为全国语文学习科学专业委员会的积极分子,后被推选为常务理事及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受恩师朱绍禹教授委任为全国语文学习科学专业委员会主任。2007年,黄麟生被聘为学术委员会的首席学术顾问,与陶本一教授两人并列首席学术顾问,现仍在任。这个高等级的专业协会为黄麟生教授语文教学研究提供了更大的平台,也使他能和来自全国各大学及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
期间,黄麟生参与了两个国家级重要科研课题的研究与实验,并取得了重大的突破。2003年,根据研究需要,黄麟生与自己的团队在广西发展了7所“探究性阅读习惯的培养与能力的形成”研究的实验学校,将语文教学的科研成果直接应用在实际教学中。历时四年,在考评时,当时参与的广西所有中学都获得了优秀,在全国学会很有影响。2009年,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新课改中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研究》正式启动,黄麟生教授参与并担纲子课题《在读写结合中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实验研究》的研究。在广西发展了19所实验学校,与陈玉秋教授一同在广西发展了30多所实验学校,在承担科研的项目上认认真真做着广大师生受益的实事、好事。2011年,全国270篇送评的论文中,广西就占了105篇,理论成果显著,在中学教学领域的实验研究中名列前茅。
在教学论研究中,最难的就是如何把准理论的方向与实际效果,介于此,黄麟生教授在研究中始终坚持“三个受益”的宗旨:首先是学生受益,学生有进步;其次是中学教师受益,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同时又在晋升职称中提供帮助,强化师资力量;最后,使学校受益,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升学率和知名度。用实验学校老师们的话说,就是“教学必须要用科研来引领”。高考始终是中学教学的指挥棒,也是实际科研的显效卡。“高考研究表面上是研究,实际上是教学。”黄麟生教授如是说。自1977年恢复高考,黄麟生就开始参与语文评卷,至今34年(期间只中断一年),现仍担任广西高考评卷语文及文综评卷点的质量监控组的组长,是全国高考评卷时间最长的专家。
“我教过中学,且始终没有离开过中学”,黄麟生教授将科研与为中学服务紧密结合,积极在基层吸收养分。在教学论的研究中,他的科研和教学始终二者合一,每年根据国家的教育发展动向和广大师生的需求确定研究课题。从1985年至今,黄麟生仍坚持到各地开展讲学工作,足迹遍布广西400余所县级中学,还先后到广东、海南、河南、陕西、黑龙江等地交流讲学,已完成讲学多达700余场次。
杏坛“常青树”的秘诀
76岁高龄的黄麟生教授,现在还奔走于各地中学、高校讲学。谈及自己2012年即将进行的“弘扬传统文化,做时代新人”的课题研究,老教授抱有饱满的热情。这位为学生讲了54年课的老教授,将大半生都用在教书育人,在退休后不是停下了脚步,而是走上了更多学子注目的“讲台”。
黄麟生教授家客厅的墙上挂着不少书法作品,其中一幅写着“动、通、和”三字,这是他的座右铭,也是支持他三十年如一日奔走在教学一线的源动力。“动的前提是爱学习,与时俱进的动,关心国家大事,使思想与时代同步;通即心通、气通;和在于和气和谐,笑对生活,懂得珍惜。”黄麟生教授笑着解释道。他以“复习老朋友,结识新朋友;学习并为其服务,领略各地的风土人情”来总结总结自己多年坚持讲学的理由。他在各中学讲学时并不求经济上的回报,“所以,他们(讲学所在学校的领导)说我是最好伺候的。”黄老幽默地说。
54年执着于语文教育事业的黄麟生教授,以对学生的爱为不变的信念。
为了学生,为了教育,年逾古稀还在四处奔波的黄麟生教授不觉是苦,却以为甜。从78级带队实习开始,直到97级本科生毕业,黄麟生教授在广西师大文学院年年负责联系或带队实习。退休后的黄教授仍关心学生实习,多次随队看望实习生。曾一同负责毕业生实习的老师回忆道:“黄老师的敬业爱岗和对学生的关爱对我触动很大,印象最深的是2004年秋送2001级学生到上思县实习那次,当时黄老师已经退休了,却坚持随队。南宁至上思的路非常不好走,他和我们挤在一辆大巴上,一路颠簸,到达后没有休息,马上就安排与实习生和学校领导见面等。此后,黄教授还和我们去了大化、南丹等实习点看望实习生,关心一代又一代中文学子的成长。”
执教杏坛,又走上培养语文师资的道路。黄麟生教授将全部精力都奉献给了语文教育事业。“我是师大培养的,而且我很爱学生,学生也很喜欢我的课。”他始终为自己选择的教师职业感到自豪。忆起他带的第一届学生,黄老依然掩饰不住内心的欣慰和激动。2011年,学生毕业50周年时,一位当年师从黄麟生教授的学生感慨:“黄老师跟我们完全是兄弟姐妹。”何以为师?黄麟生将爱学生作为首要条件,其次才是教育理念和专业基础知识。对于一代又一代即将踏上中学语文讲台的学子,黄麟生教授充满了关爱。
“中文系的学生应该有广泛的兴趣爱好”,他鼓励学生在性格、能力等多方面要求自己,注重广泛交际和多方面才艺的积累。“一个有文化底蕴的院系,应该发展学生的多才多艺,有文有武,有更多的人才涌出”。对于文学院的学生,黄老寄予这样的希望:“首先,学好专业知识;其次,多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培养自己的爱心和能力;最后,文学院的学生练好三笔字很重要。作为一名老师,一手好字就是自己的一面镜子。”
春风绿遍漓江岸,明月雁山伴我行。作为文学院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的黄麟生教授,如今还经常应邀参加文学院迎新晚会、毕业晚会,为新生和毕业生作入学教育和应考公务员的讲座等,用自己的爱心续写着美丽的杏坛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