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怀念海子不如称颂韩寒-□ 黄 麟

怀念海子不如称颂韩寒-□ 黄 麟

作者: 出版日期:2009.03.27 点击数:0

【报纸名称】:株洲晚报

【出版日期】2009.03.27

【版次】

【入库时间】20101230

【全文】

昨日是诗人海子的45岁冥寿。几乎到处都能看到形形色色的纪念海子的文章。这位只活了25岁的诗人,如果在天有灵,看到这么多人为自己 “捧场”,应当可以“含笑九泉”了。 海子生前的好友写点东西纪念他,属于人之常情,无可厚非。但我发现,每年的这个时候,都会有一些和海子八杆子也打不着的文人,写出一些“含泪怀念”一类的文章。这就不由得令人生疑:难道这些人真的爱海子爱得如痴如醉,不离不舍? 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年3月26日生于安徽省怀宁县高河镇查湾村。1979年15岁时考入北大法律系,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自北大毕业后分配至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与龙家营之间的火车慢行道上卧轨自杀。海子用短暂的生命,在极端贫困、单调的生活环境里创作了将近200万字的诗歌、小说、戏剧、论文。读者比较熟悉海子的一个句子是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这样的简历,比现在活着的一大堆诗人的简历不知要“寒酸”多少倍!在一个靠简历混饭吃的时代,海子离世已经二十年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纪念他?为什么他生前的时候我们没发现呢?一个有才华的青年人,难道真的要等到他死了才能“盖棺论定”? 势利的时代让文学评价变得势利无比。相貌平平、没有才华的文学女青年,可以被一大堆评论家捧为“美女作家”,真正有才华的文学青年,只能在死后享受价廉物美、一本万利的吹捧。王小波是这样,海子也是这样。生前默默无闻,穷困潦倒,死后才被批评家们“重新发现”,追封为“大师”。 说句难听的话,那些怀念海子的文人,基本上可以定位为“势利文人”。正是这种势利心理,把文学批评赶进了唯利是图的死胡同:要么是功利评论,要么是评价死人。如果没有红包,如果不是自己身边的哥们,没有一个批评家会“免费”去肯定一个才华横溢的青年作家。评论和功利藕断丝连,勾搭成奸。这就是我们看到的当代批评界集体沦陷的场景。 活着的诗人,有没有“海子”?如果有,请把你的赞美无私地奉献给他们吧。对伟大的诗人和作品一毛不拔,其实是对自己的良知一毛不拔。封杀优秀的文学作品,其实是封杀自己的喜怒哀乐。 汽油柴油又涨价了。我们没发现有一个相关人士出面呼吁。但在此前,青年作家韩寒就挺身而出,用讽刺的方式尖锐批评过油价与“国际接轨”的问题。韩寒字里行间堆积如山的人文责任,不知感动了多少弱势群体。 海子和韩寒的年龄差不多,都是才华横溢的青年才俊。海子的普世价值,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也就是为人处世,要有海纳百川的胸襟和健康向上的情怀。韩寒的普世价值,是对社会不良现象和风气敢怒敢言。 所以,我要说,如果你怀念海子的感情是真诚的,那么,请你把更多的溢美之辞送给韩寒这样活着的青年作家吧。因为,韩寒他们,就是活着的“海子”。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