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立言:文学触角带来的世相人生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1.12.01
【版次】第B13版:新副刊·艺术
【入库时间】20120310
【全文】
黄礼孩(诗人、艺术评论家)
黄立言《骄傲是一种莫名的悲伤》
黄立言的绘画弥漫着悲伤、荒谬、虚无、孤独、暧昧、神经质和难以捉摸的隐痛,细看又有某些混乱和悲剧感潜伏在里头。黄立言是一位徘徊在现实和幻想之间的画家,也是一位可以把内心的悲伤和天上的星星链接在一起的画家,他绘画透露出来的自我气息是另一个存在的他,如此“不由自主”的表达所带来的个人性正是世相人生的一个面影。
黄立言简介
2007年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硕士研究生毕业。作品曾参展《2010年 广东当代青年艺术家群展》、《2010穗港澳油画巡回展》、《睬你都傻———当代艺术在广东》、《当代中国新锐艺术家联展》等,有作品被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广东美术馆等专业机构收藏。
绘画是想像力的延伸
《骄傲是一种莫名的悲伤》画的是一个西装革履的男子把手放在蜡烛的火焰上燃烧的形象。骄傲和悲伤是两个不搭界的情绪,但在黄立言那里有着异样的体验:悲伤可以是一种骄傲。西装男内心的骄傲通过火焰的烧灼而获得,也许他已经太久没有感受到悲伤的情绪带给他心灵的滋养;《在想象力稀缺的夜晚》,一个欧洲中世纪的骑士,他在和一匹白马交流,还有娃娃和天边闪烁着几近疯狂的光。这些不可能出现的人和物象就这样出现在他的画面,荒诞而大胆。这幅画大概是黄立言的绘画观点,想象力大于技巧,绘画应该是想象力的延伸而不是照相机般的记录;《悲伤的不止是你》,一男子举起AK47枪射击鹦鹉,鹦鹉好像安然等待这一刻的到来。持枪者为何射杀一只鹦鹉,没有人知道。画面传达更多的是自杀式的悲情,持枪者射击的也许是他内心的鹦鹉。画家在创作这个作品时把自己的感受带到画面里,他者就是自我,所以悲伤的不止是你。
作品中看到当下生活的印记
显然,生活在广州三号线艺术空间里的黄立言并不是一个胜利者,他甚至没有为了赚钱而画画。他属于“沉默的少数”,却是一位用心灵聆听的敏感者。他知道生命必须经历孤独和沉思,他渴望去表达他意外得来的部分。所以生活中的软弱、畏惧和孤独他都擅于捕捉,但他也有晶莹的梦想和纯净的呼吸。他最近的一幅作品就体现了他安静思考的美感:一位年轻的僧侣低首在风中随喜而行,他的身后跟着蝴蝶、蜻蜓、蜜蜂等昆虫,画面没有过多的内容,却让人感受到僧侣也是一只善良的昆虫。绘画在黄立言那里就这样成为一种慰籍、一种自我的拯救,它缓解和释放了他与世界、他与自我、他与社会之间的紧张关系。
作家黑贝尔说:没有自传就没有写作。在黄立言的作品中我们看到当下生活的印记,那些从他心灵的放映器中投射过来的影子成为一种自传,成为他隐秘的心灵史。他悲观的倾向,自我的怀疑和内心的困顿一如生命的图案在白色的布上展开。《因两天两夜睡不着觉而长痘痘的诗人》、《被错过的幸福》、《忧郁症患者》、《沉默的存在》、《春夏秋冬又一春》、《本命年》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在我看来就是艺术家的自画像,是他内心自我镜像的互认。镜像中的黄立言在无望中游荡,他书写的可能就是一本不安之书,他无所顾忌为自己内心的声音或欲望所支配。
画面呈现出来的文学性
有人说黄立言在技术上有些粗糙,画面看起来不准确,不像古典油画那么讲究对比、注重细节,追求笔触的华丽。他似乎花在技法上的时间不多,他的人物也不唯美,甚至怪异,比如比例失衡的保安、赶鸵鸟的人、爬树的民工等等。但把油画装在油画里,显然不是他想干的活。他非写实的技巧从未妨碍过自由的表达。艺术应该为人生提供判断,这里面需要的更多的是画家对人的境遇的认知能力。可以说,在黄立言的绘画中,我看到很多画家所没有的品质,那就是他画面呈现出来的文学性。文学性在一些艺术作品中是最稀薄的一个环节,但它又是一切艺术作品打动心灵的秘密所在。绘画有一对翅膀:视觉和心灵。黄立言已经创造了自己的视觉形象,他身上生长着文学的触觉,他用感性的画面抵御存在的僵硬,他因之可以像没有被驯养的野兽一样奔跑,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