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烟名臣黄爵滋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1.11.26
【版次】第03版:人物
【入库时间】20121205
【全文】
●晚报特约撰稿人杨友祥
标题中的“烟”是指“鸦片”,又称“阿片”、“阿片烟”、“洋药”、“烟土”等,是罂粟果实内乳汁经干燥而成。鸦片在唐朝时即有少量进口供药用。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制造鸦片,并将鸦片大量输入我国,掠夺我国白银,摧毁我国人的健康甚至生命。于是禁烟与否就是清朝道光年间的重要政治问题。本文介绍黄爵滋在禁烟问题上的态度与作为。
关心国事
黄爵滋(1793-1853年),字德成,号树斋,宜黄县城人。清道光三年(1823年)中进士,入翰林院,选庶吉士,步入仕途,官至刑部左侍郎兼左副都御史,署仓场侍郎。道光二十二年退休回宜黄,道光二十四年奉旨启用,因病未就,在京闲居并卒于北京,后归葬于宜黄二都乡石巩寺侧。
黄爵滋当官后,关心国家大事,关心民间疾苦,并能大胆地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道光十一年始,黄爵滋不断上书皇帝,致力于解决社会现实问题,指陈朝廷弊病、关心民间疾苦,“遇事精锐锋发,无所回避”。所上《综核衰庸疏》,针对当时吏治腐败情形,提出清明吏治,随时甄别考核部院堂官和各省督抚等要员,加强选拔和重用贤良之才,罢免贪官污吏等建议,并提出稽查银库时改革银库收捐制度的主张。在《纹银洋银并禁出洋疏》中,指出必须杜绝内地仿铸造洋银的弊病,并禁止白银出海,以杜绝鸦片等物流入。清朝政府将此奏章发交沿海督抚讨论,引起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员的重视。在《综核名实疏》中,更是系统地提出自己对诸多国事的看法和主张。这道奏章又叫《六事疏》,从六个方面指出:崇尚教育以杜绝邪教;严明保甲以抑制匪患;兴修水利以保护农业;多积储备以赈济灾害;整顿军队以加强防务;严肃海禁以抵御外夷。他还写了奏陈漕河积弊五事的奏章,朝廷将此交大学士会部详议,所奏除弊章程均被采用。
由于黄爵滋敢于诤言直谏,渐渐受到重视,成为台谏之冠。尤其是他的《六事疏》,受到道光皇帝的赞许,下诏说:“爵滋及科道中冯赞勋、金应麟、曾望颜诸人均敢言,故特加擢任,风励言官、开忠谏之路。”勉励他们仍应遇事敢言,一切毁誉荣辱,俱应不存于心。
首倡严禁
黄爵滋不仅关心国事,还非常关心鸦片对国计民生的影响,首次提出要严禁鸦片。
清嘉庆元年,朝廷担心白银外流,曾下令禁止鸦片进口,但英、美仍不断输入。嘉庆七年增至每年2000箱鸦片进口,而道光十七年(1837年),进口鸦片激增到39000箱。禁烟问题是一个关乎国家兴亡的大事摆在每个人的面前。早在道光十一年,黄爵滋就提出不要让鸦片抢走我国的白银,但那只是从经济的角度考虑问题。直到道光十四年,他才有了明确的禁烟思想。黄爵滋的观点既摆脱了自己的纯经济角度考虑的束缚,更与一般禁烟论者只从鸦片有害民情风俗的观点不同,他着重从鸦片危及富国强民的国家大计观点出发,形成必须严禁鸦片的思想体系。
道光十八年,针对太常寺少卿许乃济关于允许民间种罂粟以堵塞白银外流的观点,黄爵滋上了《严塞漏卮以培国本疏》奏章,列举大量事实说明银两外漏与吸食鸦片的关系,认为“耗银之多,由于贩烟之盛;贩烟之盛,由于食烟之众”,痛切指出鸦片的祸害,并分析过去禁烟不成的原因是由于官吏的贪赃枉法,如果允许民间种罂粟将无法把禁烟进行下去,对减轻鸦片祸害毫无作用,进而提出“重治吸食”的主张:吸食者给予一年期限戒烟,戒烟不成的平民以死罪论处,官吏加等治罪。同时,他还提出几项具体的禁烟措施。道光皇帝非常重视黄爵滋的奏章,将此奏发交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及各省督抚讨论,要求“各抒己见,妥议章程,迅速具奏”。结果在全国引起了一场禁烟问题的大辩论。
通过禁烟问题的大辩论,严禁鸦片的思想取得胜利,同时涌现出像林则徐这样著名的严禁论者。道光皇帝禁烟的信心坚定了,在全国掀起了以广东为中心的禁烟运动。史家评论道,“禁烟之议,实爵滋发之”,黄爵滋因此成为同林则徐齐名的人物。道光十九年三月,他升任大理寺少卿,钦派代耕大臣;六月,道光皇帝在勤政殿召见他,赞扬道:“汝所奏严禁鸦片,看似骇人听闻,实是宽猛相济,所谓火烈民畏也。非痛发其端,谁肯如此说话。”命为江南乡试主考官,补受礼部右侍郎。在西方,曾有人绘林则徐、关天培、黄爵滋三人像,称为“三忠”,可见他在国外也很有影响。
加强海防
黄爵滋不但极力主张严禁鸦片,还积极参加了抗英战争,为加强海防作出了贡献。
道光二十年(1840年),英国对中国的禁烟运动不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史称“鸦片战争”。黄爵滋受命赴福建、浙江沿海一带,勘查水师,视察海防,筹划战局,并调查英舰进攻福建、浙江的情况。
黄爵滋到任后,不辞辛苦,与福建、浙江督抚深入前线调查研究。他根据当时当地情况,一连上了20余道奏章,就加强海防、严禁鸦片等重要问题为朝廷出谋划策。首先,他把福建、浙江的海防提到与广东海防同等重要的地步,力主“闽浙总督驻泉州”,此议确定了福建省海防的战略地位。其次,针对战备松驰情形,指出加强战略、改善海防设施的重要,认为“造船铸炮”实为海防中最重要的长久之策。再次,根据沿海奸民与英国侵略者内外勾结、狼狈为奸的情况,制定了惩办汉奸的章程。
在加强海防的具体工作中,黄爵滋根据沿海地理形势和财务状况,为加强抗敌能力,提出改造传统炮台为炮墩的主张。炮墩可以在海滩沙地设立,也可依高低远近不同地势建造,增强了炮位的灵活性和适用性。这一主张得到闽浙总督邓廷桢的采纳,很快付诸实施。鸦片战争中,由于厦门采用炮墩,“贼果不能近”,炮墩发挥了积极作用。为此,黄爵滋升任刑部左侍郎。
道光二十一年一月,黄爵滋看到海防前线兵员严重不足,于是紧急上了《募兵节饷疏》,认为沿海各地水师废驰,兵额缺损,于此战争之际“非用水勇乡勇无以助攻守,战舰未修,非募商船海船无以资架驭”,为持久计,筹备海防,应立即招募水勇、乡勇以资防御。这与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不谋而合。
为了做好海防工作,黄爵滋还根据自己在福建、浙江沿海视察的结果,制定了《定海图》和《海防图》进献给皇帝,得到道光皇帝的奖谕,皇帝在诏书中说:“海防图从来少善本,今汝进图表甚是简明,朕常留中披览。”
热心教育
黄爵滋虽然久在官场,但一有机会,他就会从事教育工作,热心开办学校,视教育为安身立命之根,为强国振兴之本。
嘉庆十八年(1813年),黄爵滋考取拔贡(即各省考选的品学兼优的生员),任泸溪(今资溪)县学训导。他不嫌泸溪地穷偏僻,携带妻子一同赴任。夫妻俩节衣缩食,捐助贫苦学生读书。为了教育学生,他还编写了《训士联珠》教材,勉励学生勤奋学习,立志报国。自此,泸溪的地方文化教育事业开始发达起来。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黄爵滋因失察罪被革职,他即反江西南昌主讲于豫章书院。道光二十四年,奉旨以六部员外郎启用,他未就任,仍然留在豫章书院教授生徒。其间,他告诫学生要认清自己的根本,常怀敬爱、诚信之心,树立远大的理想,才能报效国家;千万不能违法乱纪,不能贪图享乐,不能侥幸行事。豫章书院在黄爵滋的影响下,学风浓厚,培育出不少人才。
黄爵滋还写有《宜黄县学记》文章,论述宜黄文化教育的发展。文章以宜黄县重修县学为契机,议论道:“学宫屡经修葺,自乾隆迄今垂百载矣,中间公田廛肆之羡,乡会院试之资,与夫讲堂之迁建,考棚之创立,义举踵兴,而重新之役,则至今始度焉,益难易之势然也。”说明宜黄文化教育的发展历史久远,历来受到重视,因而培育出不少人才,学校的重要作用是不可忽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