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中国十大人气校长”黄鹤用学生当人质打悲情牌打着慈善幌子为

“中国十大人气校长”黄鹤用学生当人质打悲情牌打着慈善幌子为

作者: 出版日期:2012.02.27 点击数:0

【报纸名称】:新商报

【出版日期】2012.02.27

【版次】第42版(深读新闻)

【入库时间】20121020

【全文】

本版图片来源:搜狐网

黄鹤,一个“理想主义者”的挫败——他甚至连自己的“施主”都得罪了,此事再次说明,单纯的激情或者善心,保证不了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它甚至会反过来伤害慈善业。

黄鹤,这个曾经的“中国十大人气校长”、国内“举债做慈善”的明星遇到了麻烦,现在,连他的名字都被债主们拿来调侃——“黄鹤”一去不复返了。

2012年1月31日晚上,北京一位国企副总张诚(化名)在东方卫视的节目里看到了黄鹤那张久违了的脸。

电视里的黄鹤正慷慨陈词:公益、市场、农民工、陶行知、社会企业……熟悉的话语、熟悉的动作、熟悉的表情。

张诚认为,电视里的这个人,已经失去所有“慈和善的光环”,他只是一个将自己拖进陷阱的人。

节目的主题正是“举债做慈善”,片头是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理想主义者”黄鹤,和他的博士后妻子曹明秀,全心投入到救助农民工和农民工子弟学校的伟大事业中,他们欠下百万元的债务。

张诚边看边摇头叹息。据调查,张诚并不是唯一对黄鹤失去信任的债主。而欠债,也并不是黄鹤的慈善之路存在的唯一问题。

慈善家的“良苦用心”

张诚认识黄鹤是在五年前,他的妻子与黄鹤在清华大学任教的前妻刘丹是初中同学。那时的黄鹤尚在行知学校,作为京城著名打工子弟学校校长,他已经成名多时。学校橱窗里贴满了关于他的报道。

他们是在一个饭局上认识的。黄鹤给张诚的感觉是谦恭、热情、执著。后来张诚知道,黄鹤曾接受过央视、凤凰卫视等媒体的专访,而行知学校的董事会成员中,有中国青少年基金会副理事长徐永光、中国红十字会秘书长王汝鹏、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康晓光、文化部某司前司长……“都是正经做事的人”。

一次偶然的机会,张诚和妻子应黄鹤夫妇之邀,参观了行知学校。他被孩子们的穷困和学校的简陋打动了,决定要做点什么。

当时,从事房地产业的张诚在北京已经有所成就,出生于农村的他想帮一些需要帮助的人。在黄鹤的恳请下,张诚决定利用自己的资源,帮助行知学校,承揽该校的改扩建工程。

整个工程造价约100万元。据张诚介绍,他当时跟黄鹤头约定,学校只需出60万元的料钱,40万元的工钱等将由张诚以公司名义捐助。

2007年8月,行知学校改扩建工程顺利完成。后来张诚才知道,黄鹤找他时,行知学校正面临一项大的变动,为了有一个好的形象,才决定在租来的校舍上投资改造。

2007年9月,行知学校改名为“行知新公民学校”,而在相关报道中,它为南都基金会所建。此前,黄鹤的“老师”、希望工程创始人徐永光脱离体制,转投南都基金会,并发起被誉为第二个希望工程的“新公民计划”。

张诚告诉记者,当时出于信任,即使在行知学校改扩建工程完成后,他也没有急于与身为行知学校法定代表人的黄鹤签订合同(施工中,建筑公司先期垫付了全部100万元的工程款)。

然而,等到他事后想起签合同时,黄鹤却屡屡推托。

“当时我还是相信他。”张诚说,“2008年,他有次找到我,说能不能将学校欠我的那笔款先划到‘心之光’名下,很快就会还。”

“心之光”是黄鹤任行知学校校长时,由其注册成立并任法定代表人的一个家政企业。

“我当时想不管是谁,都是你黄鹤的事,只要能给钱就行,就答应了他。”张诚对记者说。

只会空谈不会务实操作

张诚后来了解到的情况是这样:2008年下半年审计时,行知学校账上出现四十万元左右的“窟窿”,为了解困,他找到张诚,通过把行知学校的欠款,转移到“心之光”来平账。

对于这一做法,黄鹤夫妻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的说法是:黄鹤当时是将行知学校“无偿捐出”,并给学校留下42万元的现金,自己却自愿背了40万元的工程款。

记者调查了解到,当初黄鹤向张诚提出转移欠款时,其实已经辞去行知学校校长职务,不再是这所学校的法定代表人。这意味着那笔原本应由行知学校承担的欠款,已经与学校没有了关联。

问题在于,“心之光”账上没有钱。“他跟我说,不如和他一起投资‘心之光’,等到将来赚了钱再一并归还。”张诚说。不到一年,“心之光”也做“死”了。张诚算了一下,他前后套进去近100万元。

按照规划,注册资金25万元的“心之光”原本打算建立36家下设机构,其中包括学校、培训中心、保安公司、敬老院等。在与黄鹤合作办企业的短短几个月中,张诚认为,这个一心想成就伟大事业的慈善家,其实没有任何的务实操作经验。

自从“心之光”成立之后,它与行知学校的关系便经常“扯不清”。“外面给行知学校的捐款,有时会拨到‘心之光’的账上。”一位知情者称。知情者告诉记者,根据后来南都基金会对行知学校的审计,黄鹤曾挪用行知学校38万元到“心之光”,并查出20万元的假发票。

被“心之光”套住的,其实不只张诚一个人。其中包括行知学校举办人、中国儿童艺术促进会(简称“儿促会”)会长范崇嬿、儿促会副会长李英(化名)。

多名“心之光”股东指出,当时成立“心之光”,主要是行知学校董事徐永光的意思,原因是行知学校培养的的农民工子弟学生,毕业往往找不到工作,因此成立一个公司来吸纳他们就业,同时还可以将企业赚来的钱养活学校,实现良性循环。

为了支持黄鹤成立公司,范崇嬿和李英各拿出五万元。据二人介绍,按照黄鹤的说法,两人的五万元都将入公司股份,而她们当时并没怎么当回事,跟黄鹤半开玩笑说“只要把本还我们就行了”。范、李二人过了两年后才明白,几乎不可能还她们的“本”。

用学生当“人质”

打“悲情牌”

黄鹤夫妻对外声称,为了办公益,他们共负债100万元,目前尚欠50万元,这显然不是事实。记者在张诚出示的一张借条上发现,黄鹤仅欠他一人的钱,本息就高达两百多万元,至今一分未还。

欠债不还,不只是黄鹤唯一的问题。当年黄鹤在办学中的一些做法,一开始就饱受争议。

行知学校诞生的背景,是受市场需求和政府管制影响,北京诞生了大量面向农民工子弟的“非法”民办学校,行知学校就是其中之一。由于不具备办学资质,他们经常面临被强行取缔的窘境。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一些聪明的举办者往往会通过制造新闻事件向媒体求助。

黄鹤则被认为是其中的“高手”。2001年11月,北京某报记者接到行知学校将遭取缔的报料。抵达学校后,该记者看到黄鹤与一群孩子在寒风中悲情“护校”的情形,禁不住失声痛哭,当即打电话给编辑要求预留足够版面,并把身上所有的钱都捐给了学校。

然而在当地教委看来,这是黄鹤在拿学生当“人质”,学校面临取缔时“就把孩子推出来”。而黄鹤则辩解说,护校是学生们“自发”的。

据黄鹤介绍,行知学校历史上共搬家6次,其中3次是因遭取缔,2次是因欠房租,只有1次是正常搬迁。每次搬迁,都给行知学校带来了利益——引起媒体关注,钱就来了。

在围绕行知学校的几次风波中,最知名的是2007年的欠费停办事件。这年年初,行知学校校长黄鹤向当地教委递交停办申请,理由为欠费23万元。三天之后,行知学校果然被房东停水停电,学生们提前放假,老师们则在烛光中批改考卷。但奇怪的是,就在黄鹤申请停办学校前一天,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和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联合举办的“春暖2007”慈善拍卖活动中,刚刚为行知学校募得172万元善款。

2012年2月12日,黄鹤在接受采访时说,当时申请停办是“给政府看的”。因为“政府一直没给钱”。

(下转44版)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