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斯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长留逸夫楼

斯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长留逸夫楼

作者: 出版日期:2014.01.08 点击数:0

【副篇名】娱乐圈教父、教育慈善家 邵逸夫昨逝世,享年107岁

【报纸名称】:海西晨报

【出版日期】2014.01.08

【版次】第A02版(大视野)

【入库时间】20140230

【全文】

邵逸夫和第一任妻子黄美珍(右)、女儿合影。

邵逸夫的第二任妻子方逸华。

厦门大学逸夫楼。

邵逸夫是一位传奇人物,他一手缔造了“邵氏”电影,打造了“TVB王国”,人称娱乐圈教父。他是教育慈善家,以个人财产成立“邵氏基金”,截至2012年,共捐赠内地教育40亿元,项目总数6013个。斯人虽已逝,但逸夫精神长存。

晨报综合新华社、中新网、国际在线报道香港无线电视官网昨日发布消息称,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又称为无线电视,即TVB)荣誉主席邵逸夫当日6时55分在家人陪伴下于香港家中安详离世,享年107岁。香港文汇报网站昨日报道称,邵逸夫是全球最长寿、任期时间最长的上市公司CEO。

香港无线电视1967年成立,邵逸夫是创办公司董事之一。无线表示,邵逸夫的葬礼将只供家人出席,追思会的详情将另行公布。

邵逸夫(1907年11月19日—2014年1月7日),原名邵仁楞,号逸夫,香港知名的电影制作人、娱乐业大亨、慈善家,浙江宁波镇海人,父亲是上海锦泰昌颜料公司的老板邵行银。

邵家八兄弟姐妹中,他排行第六,旧上海时代人称“邵老六”,来港后尊称“六叔”。邵逸夫1958年在香港成立邵氏兄弟电影公司,拍摄过上千部华语电影。另外,他旗下的电视广播有限公司也主导着香港的电视行业,多年来占据香港收视领先地位。1977年,邵逸夫获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册封为下级勋位爵士,成为香港娱乐业获“爵士”头衔的第一人。

邵逸夫慈善为怀,历年捐助社会公益、慈善事务超过100多亿港元。邵逸夫捐赠的教育资金遍布神州大地,全中国多家高等院校均有邵逸夫命名的“逸夫楼”。

邵逸夫晚年更拨出资金,成立有东方诺贝尔之称的“邵逸夫奖”,表彰人类科技拔尖的人物,支持香港、内地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科学研究。

传奇人生

世人眼中

邵逸夫有三重身份

掌管无线及邵氏两大媒体娱乐王国的邵逸夫有钱、有名、有美相伴。他是一个传奇,在世人眼中他有多重身份,他的勤力、敬业、精明、魄力和慈善之心均值得后人效仿。

一重身份:娱乐圈教父

不久前,香港传媒评选娱乐圈“最具影响力的人物”,邵逸夫位居榜首。这是因为他执掌的TVB王国是亚洲最大的中文节目内容供货商。

“邵氏出品,必属精品”。TVB制作的《霍元甲》、《射雕英雄传》等电视剧上世纪80年代在内地引发万人空巷的盛况,至今仍被一代人奉为经典。香港演艺圈的“黄金一代”也基本出自邵氏,如周润发、周星驰、梁朝伟、刘德华、刘嘉玲等明星。

不仅如此,邵逸夫对推动香港电影发展亦功不可没。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他与几位兄长联袂称霸整个东南亚电影市场,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爪哇、越南、婆罗洲等地拥有110多家电影院和9家游乐场。1932年,邵氏兄弟在香港摄制完成第一部有声片《白金龙》。1957年,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成立。20世纪六七十年代,邵氏兄弟出产了1000多部电影,在日本、泰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200多个发行网点。可以说,邵逸夫缔造了香港影视的黄金时代。

二重身份:富豪榜常客

邵逸夫是一名成功的商人。他1926年追随兄长赴新加坡开拓南洋电影市场,由职位最卑微的电影放映员做起。没有自己的电影发行网络,他只能挑着装影片和器材的担子跑遍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每个角落,到有华人聚集的地方放映。

上世纪60年代,邵逸夫的影视王国已颇具规模,他的勤勉却不减当年。据说,他至古稀之年仍坚持每天工作16个小时。著名导演张彻回忆,邵逸夫的劳斯莱斯豪车里有酒吧,被他改装成小型办公桌,“连途中的时间都不浪费”。

邵逸夫魄力过人、决策果断。上世纪20年代,他从与兄长一起打拼30多年,已在南洋积累了相当的身家,却毅然选择在知天命之年赴港创业。到20世纪70年代末,他淡出拼搏了近50年的电影业,转而进军新兴的电视行业时已年过古稀。

三重身份:教育慈善家

邵逸夫在内地的口碑则主要是因为他的慈善捐赠。1973年,邵逸夫就设立了邵氏基金会。从1985年起,他平均每年向内地捐赠1亿多元,用于支持各项社会公益事业。1990年,中国科学院为了表彰他为中国教育事业做出的贡献,将中国发现的2899号行星命名为“邵逸夫星”。

据统计,20多年来,邵逸夫共向内地捐赠了34亿港元,兴建了5000多个教育和医疗项目。目前,以“逸夫”命名的教学楼、图书馆、科技馆及其他文化艺术、医疗设施遍布中国各地。2002年,邵逸夫还捐资创立被誉为“东方诺贝尔”的“邵逸夫奖”,用于资助全球造福人类的杰出科学家进行研究,目前基金总额已高达50亿元。

两段姻缘

与黄美珍

相濡以沫50年

当年在新加坡,邵氏兄弟亲自扛着放映机和影片,深入华侨众多的农场去放露天电影。当时,新加坡最有名的富豪余东璇十分赏识邵氏兄弟,邀请他们到家中做客。那天,他们应邀来到余府,余东璇亲自出门迎接,身旁还站着一位身着白色连衣裙、清新脱俗、气质高贵典雅的美貌女子。余东璇介绍,这是黄美珍小姐。饭后,黄美珍陪邵逸夫到花园中游玩。两个年轻人边走边聊。一席忘情的畅叙,两人相见恨晚,逐渐坠入爱河。

邵逸夫一面享受爱情,一面却又为这如洪水般汹涌的感情深感不安。因为,黄美珍是余东璇的女友,而余东璇既是前辈,又对他有恩。三哥邵仁枚得知此事后,力劝邵逸夫放弃这段感情,并指出黄美珍大他5岁,不合适。但邵逸夫并不认为年龄是什么障碍。

1930年,邵氏兄弟公司成立。1931年,邵逸夫决定拍有声电影,他的想法得到了黄美珍的认同。在黄美珍支持和鼓励下,邵逸夫决定到美国考察。不料,途中轮船触礁沉没,邵逸夫落水后抱着一小块木舢板,在茫茫大海上漂泊一夜后终于获救生还。几个月后,当邵逸夫回到新加坡时,黄美珍早已等在码头上。两人情不自禁地紧紧相拥。

终于有一天,邵逸夫鼓起勇气亲自来到余府,坦白地向余东璇倾吐了他和黄美珍相爱的事。不料,余东璇居然玉成邵逸夫和黄美珍之爱。1937年,邵黄联姻,余东璇还送来50万元大礼。这段婚姻维持了50年,两人育有两子两女。1987年,黄美珍在美国洛杉矶病逝,享年85岁。

90岁迎娶

“六婶”方逸华

和结发妻子黄美珍一直并存的,还有另一个女人,那就是大名鼎鼎的方逸华,人称“六婶”。

方逸华,上海人,母亲是老上海滩的“舞国红星”方文霞。因家道破败,方逸华17岁就登台谋生,主要在香港高级俱乐部表演。

1952年,方逸华应邀到新加坡演出。正巧,有一天邵逸夫到邵氏戏院楼上的夜总会听歌。方逸华的一曲《花月佳期》迷倒全场的客人,也包括邵逸夫。因为十分喜欢方逸华的歌声,邵逸夫便让侍者送上一大束鲜花,两人就此结识。随着交往的深入,邵逸夫惊喜地发现方逸华不仅人长得美,歌唱得好,而且颇有见地,更将她视为红颜知己。

1957年,50岁的邵逸夫来到香港发展,他向方逸华发出邀请,请她来邵氏兄弟公司工作。当时,方逸华的歌唱事业如日中天,许多人劝她不要离去,但她还是不顾一切地退出歌坛。

进入邵氏后,方逸华从采购部小职员做起,逐渐做遍公司的每个部门,很快就成为邵逸夫事业上的智囊与最得力的助手。方逸华与邵逸夫相伴40多年,无怨无悔地付出。

1997年,黄美珍逝世10年后,邵逸夫终于决定再婚,迎娶方逸华。1997年5月6日,90岁的邵逸夫与62岁的方逸华在美国拉斯韦加斯正式注册结婚。

(据光明网报道)

数说“六叔”

4组数字透视邵逸夫

让我们来盘点有关邵逸夫的关键数字,以此了解他的人生。

[90000分钟]

1958年,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成立,到1987年5月,邵氏宣布停止生产电影。其间,邵氏公司一共生产影片1000余部,以每部电影90分钟计算,总共90000分钟,需要不眠不休看上整整两个月。如果再加上TVB拍摄的众多电视剧,如果一个人的寿命短,恐怕一辈子都看不完。

[144座]

截至2012年,邵逸夫共捐赠内地教育40亿,项目总数6013个,遍布全国31个省,包括图书馆、教学楼、艺术楼、体育馆等建筑,其中,逸夫楼就有144座。

[100亿]

邵逸夫的资产超过100亿港币。

[64圈]

邵逸夫每天晚上只睡5个小时,每天早上要练45分钟气功,中午小睡1小时,其余时间都在工作。年逾百岁的他曾向香港特首曾荫权传授长寿秘诀:每晚睡前躺在床上,脚掌前后、左右摆动64次,还要转64圈。

谈及养生秘籍,他曾表示,“秘诀有三:一生勤奋工作,二是笑口常开,三是每天练功”。此外,他还指出,饮酒、赌博和做刺激的事儿都会影响健康。

遍地“逸夫”

捐赠厦门四所学校

六年前曾来闽参访

晨报讯(记者陈巧恩)邵逸夫巨资捐助内地教育事业,在厦门,厦门大学、厦门逸夫中学、厦门市逸夫小学、厦门理工学院也多有受惠。

厦门四校获捐赠

厦门逸夫中学创办于1993年,原名洪文中学。1994年,邵逸夫捐资80万元港币用于洪文中学教学楼的建设,同年,该校更名为“厦门市逸夫中学”。目前,逸夫中学已成为厦门岛内公办学校中招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最多的初中学校。该校的办学理念是“关爱生命,躬行至善”。

要论著名的“逸夫楼”,就不得不提厦大。1991年3月,邵逸夫捐赠500万元港币,再加上厦大自筹资金,建成逸夫楼。现在,该楼已成为国际学术交流中心,是厦大承接举办学术交流会议或活动的重要接待场所。1993年,邵逸夫又捐给厦大9万元港币,设立相关奖金。

位于翔安区马巷镇内官社区的逸夫小学原名洪溪学校,1996年邵逸夫捐赠53万元给该校兴建新的教学楼,1997年竣工投用,该校于是更名为“厦门市逸夫小学”。

而邵逸夫最近一次对厦门学校的捐赠则是在2012年,当年9月,厦门理工学院获得邵逸夫教育基金赠款500万元港币,用于工程训练中心项目建设。

6年前曾造访福建

有消息称,邵逸夫最近一次到福建是在2007年9月。当时,邵逸夫和夫人一行到武夷山考察,他在武夷山一共捐建了3处教学楼。同时,他还前往漳州参观访问,观赏漳州木偶表演,登临隆教海底火山口。逛完漳州,他连夸:“漳州是个好地方!”

在福建,邵逸夫捐助的教育项目遍地开花,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工程学院、闽南师范大学等高校均有“逸夫楼”,另外,福建还有不少逸夫小学和逸夫中学。

S4108137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